| 注册
home doc ppt pdf
请输入搜索内容

热门搜索

年终总结 个人简历 事迹材料 租赁合同 演讲稿 项目管理 职场社交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x***6

贡献于2019-11-04

字数:47571 关键词: 国土资源



附件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求
(试行)









国土资源部
2016 年 7 月




总 目 录

●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求(试行)(土部分) 1

●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求(试行)(质部分) 29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求(试行)
(土部分)

目 录
第 1 章 总 5
11 适范围 5
12 定位务 5
第 2 章 评价原 6
21 科学性 6
22 协调性 6
23 差异性 6
24 层次性 6
25 动态性 6
26 行性 7
第 3 章 评价程序 7
31 明确评价单元底图 7
32 收集资料数整理 7
33 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 8
34 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 8
35 开展基础评价 8
36 进行修正评价 9
37 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9
38 提出承载力提升策 9
第 4 章 成果求 11
41 成果形式 11
42 报告容 11
43 图件求 12
第 5 章 成果应 13
51 应方 13
52 层级求 13
第 6 章 附 14
61 符合国家关标准规范求 14
62 加强部门协调公众参 14
63 法定计量单位 14
64 技术求解释 14
附录 A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15
附录 B 土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方法 16
附录 C 土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方法 23 5

第 1 章 总
11 适范围
技术求规定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原容程序指
标方法成果求 技术求适国家方土综合承载力评
价工作
省级市级县级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实际需
技术求相抵触前提制定相应省级市级县级土
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细
12 定位务
土综合承载力指定空间区域定社会济
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约束区域土资源支撑国土开
发规模强度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国家出台土调控政策重
编制级土利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必基础性工
作规划方案形成合理性评判提供重支撑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基务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
环境底调查等基础通识国土开发资源环境短板素开
展综合限制性适宜性评价判定区域土综合承载状态提出区域
土综合承载力提升策 6
第 2 章 评价原
21 科学性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实际出发分析区域土利压
力限制性基础客观评价区域土综合承载力决策提供科

22 协调性
土口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素道构成
区域国土空间利系统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全面考虑济社会
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相关规划政策相协调
23 差异性
土综合承载力设计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时选取
反映土承载力性指标外时应参区域性质功定位
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殊性
24 层次性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象复合系统评判体系应
包含目标层系统层素层指数层指标层等层次体系
25 动态性
土综合承载力水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素空间
流动等素息息相关具动态特征开展评价时应选择具7
动态特征量化指标更反映土综合承载力变化趋势
26 行性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应采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指
标设计应充分考虑基础数获取性数统计实性真实
性评价方法应根区域研究基础数情况选择应普遍精度
方法
第 3 章 评价程序
31 明确评价单元底图
评价范围应覆盖区域全部国土空间中基础评价建设开发限
制性适宜性评价原采评价时点年份土利变更调
查成果评价底图二次调查成果图斑单元基础评价部
分修正评价获取资源环境素评价成果底图图斑单元
进行评价汇总省级评价分市县行政评价单元进行汇总分析
32 收集资料数整理
梳理土利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体功区规划生态
功区划环境功区划林业发展规划草原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
收集土利年度变更调查耕备资源调查评价农产核
算农分等定级耕球物理化学调查永久基农田划定等
成果资料水利普查数等水资源数生态保护红线(类然
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公园等)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8
监测土壤污染调查监测等生态环境数质灾害调查评价
水调查评价等成果数矢量数成果量直接收集矢量数
没矢量数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统二次调查数
库采 1980 西安坐标系建立评价基础数集
33 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
资料收集基础调查工作全面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底情
况包括形貌气候水资源土资源质环境生态保护
环境安全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梳理资源环境素特点存
突出问题
34 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
结合区域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文明建设求体功
定位评价区域划分城市区资源区生态区农业区
等类型区便针类型区发展定位确定指标阈值
出科学评价结果
35 开展基础评价
基础评价针土资源素重点建设开发耕开发
利两方面初步判定土资源承载状态评价程
基础评价应二次调查成果图斑评价单元开展建设开发
限制性适宜性评价测算区域建设现状开发程度现状建设
布局匹配度整合耕备资源评价耕质量等级年度更新农
产核算成果形成建设压力状态指数耕开发压力状态9
指数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底土利方式体功定
位等素基础确定差异化评价指标理想值承载阈值初步
判定土资源承载状态(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 B)
林业牧区县级行政单元开展基础评价程中探
索建立相应评价指标方法判定林开发压力状态草开发压
力状态代耕资源开展评价
36 进行修正评价
修正评价水资源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等资源环境素
出发分析国土开发限制性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评价程
修正评价应结合基础评价结果社会济发展状况测算分素
承载指数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判定区域土综合承载力状
态划分载界超载三种类型(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 C)
37 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区域土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汇总
表阐释区域土综合承载状态空间差异重点分析超载界超载
区资源环境底口集聚城镇化水济发展产业结构
特征分析区域国土开发资源环境导约束性揭示超载成
38 提出承载力提升策
针土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针性提出土持续利
建议区域土利压力状态相应着重土资源供10
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提出改善区域土综合承载力
政策响应措施




开发利单素
限制性评价
开发利综合
限制性评价
开发利综合
适宜性评价

生态

资源

资源



环境

环境




强限制性 较强限制性




适宜性


区位
综合适宜性
评价结果








建设压
力状态指数
耕开发压
力状态指数
水资源
承载指数
水土资源
匹配指数 生态退化指数 气环境
质量指数
水环境
质量指数 赋














权重 理想值 阈值 指标标准化
土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生态条件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综合承载状态
成分析




提升策





规划目标 空间布局 控措施 引导方
空间规划政策制定





图 1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程图
11
第 4 章 成果求
41 成果形式
评价成果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图件材料中省级评价
报告描述市域县域评价单元土综合承载状态评价思
路方法判定结果政策建议评价图件包括市县土综合承
载力评价图集市县级评价参考省级评价成果形式基础评
价底通修正评价形成综合评价成果
根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基础资料汇编工作报告等相关
材料
42 报告容
421 区域资源环境概况存问题
简述区域资源环境现状特点剖析存问题
422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思路技术路线
根区域资源环境底条件发展特点提出符合实际土综
合承载力评价思路步骤
423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数
根区域特征构建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体系构建原
容阐述评价数数源等信息
424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12
土资源水资源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等方面阐述区
域土承载力状态基础评价修正评价结果分析承载状态空间
分布差异特征
425 土综合承载力提升策
重点针超载区域然禀赋条件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
理等方面分析超载成着重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
布局强化空间控等方面提出改善区域土综合承载力政策
响应措施
43 图件求
省级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图集应包括必备图件:省域建设开
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
性评价图市县建设开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
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图市域县域单元单素
承载状态分布图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
市级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图集应包括必备图件:市域建设开
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
性评价图中心城区建设开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
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图等县域单元全市单素
承载状态分布图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
县级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图集应包括必备图件:县域建设开
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13
性评价图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评价图等城关镇重点镇建设
开发限制性单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
宜性评价图等
根工作基础评价成果表达需编制相关图

第 5 章 成果应
51 应方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应方面:编制级土
利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开展规合工作划定
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工作审查级土
利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拟定土理
调控政策
52 层级求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编制审批土利总体规划国土
规划等空间规划制定土理调控政策重点参考市域
县域评价单元土综合承载状态评价成果市县级民政府
编制审批土利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重点参考
二次调查成果图斑评价单元建设开发限制性适宜性评价等成

14
第 6 章 附
61 符合国家关标准规范求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工作遵技术求外应符合国家
关标准规范求
62 加强部门协调公众参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程中应加强部门沟通广泛征求公众意
见法做相关部门协调衔接
63 法定计量单位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成果中数统法定计量单位
64 技术求解释
技术求解释权国土资源部 15
附录 A 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县(区)单位开展土综合承载力评价评判指标体系
分目标层系统层素层指数层指标层五级中目标层
土综合承载状态达测度目标分土资源底基
础评价系统水资源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等修正评价系统两系统
四素分构建指标体系四素指标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尤基础系统修正系统间相互关系直接影响土资源承
载力状态重素素层分指数层指标层
终形成 7 指数14 具体指标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操
作程中结合实际调整 E5 E14
表 1 土综合承载力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系统层 素层 指数层 指标层

综合
承载
状态
指标
A
基础
评价
系统
B1




C1
D1 建设
压力状态指数
E1 建设现状开发程度
E2 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
D2 耕开发
压力状态指数
E3 均耕生产力
E4 均基农田生产力
E5 耕开发利程度
修正
评价
系统
B2



C2
D3 水资源承载指数
E6 利水资源潜力
E7 农业水资源利量
E8 生活工业水资源利量
D4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E9 农业水耕匹配指数
E10 生活工业水城镇工矿匹配指数
生态
条件
C3
D5 生态退化指数
E11 土退化指数
E12 生态面积变化指数
环境
质量
C4
D6 气环境质量指数 E13 空气质量二级天数重(灰霾天数)
D7 水环境质量指数 E14 劣 V 类水体例 16
附录 B 土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方法
B1 土资源开发建设基础评价
B11 建设开发限制性素筛选分级
土资源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素分析优质耕
天然牧草生态红线区形坡度壳稳定性突发性质
灾害采空塌陷面沉降等素土开发建设影响根影
响程度资料获取情况筛选素素进行评价分级
B12 建设开发限制性评价
种素开发建设影响限制程度生态红线优质
基农田基草原等开发建设限制性较高相素级
开发建设影响质量等级高耕建设开发限制
性强质量等级低耕突发质灾害高易发区建设开发影响
高中低易发区
根建设开发限制程度素分两类:强限制性子较
强限制性子强限制性子包括:生态红线永久基农田行洪
通道采空塌陷区等永久冰川戈壁荒漠等难利区域较
强限制性子包括:优质耕园林工草裂缝
震活动震断裂带形坡度质灾害蓄滞洪区等
B13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根建设开发适宜性程度评价子进行量化分级采专家17
分法评价子赋值强限制性子进行 0 1 赋值
较强限制性子采专家分法限制等级进行 0 ~ 100 赋
值表 2 赋分示意表
表 2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子表
子类型 子 分类 适宜性分值
强限制性

永久基农田 永久基农田 0
1
采空塌陷区 严重区 0
非严重区 1
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区 0
1
行洪通道 行洪通道 0
1
难利土 永久冰川戈壁荒漠等 0
1
较强限制
性子
震活跃震断裂 震设防区 40
100
般农
高均等耕 60
低均等耕 80
园林工草 90
100
坡度
15° 40
815° 60
28° 80
02° 100
突发质灾害
高易发区 40
中易发区 60
低易发区 80
质灾害风险 100
蓄滞洪区
重蓄滞洪区 40
般蓄滞洪区 60
蓄滞洪保留区 80
100
注:限制性子适宜性分值仅示例具体评价程中结合实际选取子适宜性分值
采限制系数法计算建设开发适宜性分值

式中E 综合适宜性分值j 强限制性子编号k 适宜
性子编号Fj 第 j 强限制性子适宜性分值fk 第 k 适宜
性子适宜性分值wk 第 k 适宜性子权重m 强限制性18
子数n 适宜性子数
根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通聚类分析等方法建设开发适宜
性划分适宜基适宜适宜特适宜四类中受强
限制性子约束非强限制性子分值高区域适宜开发
区域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中适宜基适宜空
间现状建设进行空间关联分析适宜空间现状建设空间连
片面积 1 公顷块进行降等视适宜建设空间
B14 开发强度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适宜基适宜两类空间
现状建设空间集视极限开发规模测算极限开发强度
现状开发强度计算公式:

式中LDI 极限开发强度C 区域现状建设面积S
评价单元国土总面积E1 E2 分土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中
适宜基适宜区域

式中DI 现状开发强度C 区域现状建设面积S 评
价单元国土总面积
B15 建设现状开发程度
分析现状开发强度极限开发强度间关系结合现状建设19
布局匹配度计算区域现状建设开发程度计算公式:

式中P 区域建设现状开发程度DI 现状开发强度LDI
极限开发强度
B16 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
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表征现状建设布局适宜评
价结果空间匹配情况开发建设基础评价中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
4 种类型现状建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非特适宜建
设区现状建设占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具体公式


式中CLRI 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S1 现状建设位
适宜建设区面积S2 现状建设位基适宜建设区面积S3
现状建设位适宜建设区面积S 现状建设总面积
B17 建设压力状态指数测算
结合区域发展阶段发展目标采专家分等方法确定前发
展阶段建设开发程度阈值直接土利总体规划中确定
建设目标数测算开发程度视规划目标年建设开发程度
阈值规划年增量阈值修正评价基准年
综合考虑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现状建设开发程度建20
设开发程度阈值间关系通偏离度计算确定建设压力状态
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D 建设压力状态指数P 现状建设开发程度CLRP
现状建设布局匹配度T 基发展阶段分析测算建设开发
程度阈值
B2 耕资源开发利基础评价
通开展耕资源开发利基础评价工作全面摸清开垦土
复垦工矿废弃等农备资源面积类型分布情况
明晰农承载力提供决策
根全国耕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耕备资源开
发利基础评价采取限制性子评价法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指标项符合宜耕条件划分宜
耕余耕备资源评价程中直接采已完成报
备全国耕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工作基础
B21 均耕生产力
根评价区域变更调查数耕分等定级成果计算均耕
生产力量计算公式:
21
中Si 第 i 宗耕面积Di 第 i 宗耕等Pi 第 i 宗
耕等应粮食生产量N 评价范围常住口
耕等应粮食生产量确定结合已完成农
产核算成果确定
样方法基农田评价象测算均基农田生产力
B22 耕开发利程度
分析现状耕耕备资源间关系计算区域现状耕
开发程度计算公式:
耕开发利程度现状耕总面积(现状耕总面积+耕
备资源面积)
B23 耕开发压力状态指数测算
结合域特点采专家分等方式确定均耕生产力
预警阈值分析实际均耕生产力阈值间关系确定耕
开发压力状态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A 耕开发压力状态指数PC 均耕生产力
V 阈基专家分确定均耕生产力预警阈值P 耕开发
利程度

22
B3 土资源承载力基础状态评价
B31 建设开发承载状态判断
根土资源压力指数土资源评价结果划分土资源压
力压力中等压力三种类型土资源压力指数越现状
建设开发程度适宜建设开发程度偏离度越低表明目前建设开发
格局土资源条件趋协调 D>0 时建设开发压力超载
D 0 时建设开发状态界 D<0 时建设开发压力
载土资源压力指数划分标准结合类体功区国土
开发强度控求进行差异化设置
B32 耕开发利承载状态判断
耕开发压力状态指数 A>0 时耕开发利载A0 时
耕开发利界A<0 时耕开发利超载
B33 土资源承载力基础状态初步判断
建设开发耕开发项超载者两者均界判定土
资源承载力基础状态超载两者项界项载判
定土资源承载力基础状态界情况土资源承载力基础状
态载 23
附录 C 土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方法
C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C11 利水资源潜力农业生活工业水资源利量
利水资源潜力农业生活工业水资源利量直接采水
利部门数
C12 农业水耕匹配指数
农业水耕匹配指数(评价单元农业水量研究区农业
水量)(评价单元耕规模研究区耕规模)
C13 生活工业水城镇工矿匹配指数
生活工业水城镇工矿匹配指数(评价单元生活工
业水量研究区生活工业水量)(评价单元城镇工矿规模
研究区城镇工矿规模)
C2 生态条件承载力评价
C21 土退化指数
土退化指数指区域土退化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重
土退化面积包括土侵蚀(水土流失)土沙漠化土盐碱化
土次生潜育化土污染土质量退化面积总土退化指
数反映区域土减少失土原先具综合生产潜力程度
计算公式: 24
土退化指数土退化面积土总面积
C22 生态面积变化指数
生态面积变化指数指年区域年均生态面积变
化量占评价区域生态面积重计算公式:
生态面积变化指数生态年均变化量生态总面积
C3 环境质量承载力评价
C31 空气质量二级天数重
空气质量二级天数值指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二级
天数占百分
C32 劣 V 类水体例
表水功区达标率指区域表水环境质量达相应功水
体求区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国家省考核目标表水功
区达标率够整体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数省级环境状
况公报省级水资源公报获取计算公式:
劣 V 类水体例劣 V 类水质断面(河流长度) 总断面(河
流总长度)
C4 分素状态评价
C41 权重值确定
权重值应分二三级指标区域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
影响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值应 0~1 间指数权重值25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值均 1
指标权重值应根实际采特尔斐素成较等
方法确定成果报告中说明权重值确定具体程级参
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评价辖县(市区)评价指标权重原
应保持致
C42 理想值承载阈值确定
指标理想值承载阈值确定应符合关法律法规国家
方相关标准基础土利规划确定控制目标级分
解达相关理目标省市均状况类城市横较情
况参评城市辖行政单元相关指标现状值采专家咨询等方法
综合确定
采相关标准时应注意指标理想值承载阈值相关标准
数口径等方面应关系
般情形正相关指标指标理想值原愈愈佳
采辖行政单元相关指标现状值作时允许
14 分位数(辖行政单元指标现状值)中选择
反相关指标指标理想值原愈愈佳采辖行政单元
相关指标现状值作时允许 14 分位数(辖行
政单元指标现状值)中选择
承载阈值确定应指标涵出发考虑满载时指标表征情况
确定承载阈值
26
C43 指标标准化
指标标准化采指标状态级法计算公式:
p(V 现 V 阈) (V 理 V 阈)
式中 p 单项指标承载指数V 现单项指标实际状态值
V 阈单项指标承载阈值V 理单项指标理想值
p≥1 时直接赋值 1表示指标状态非常良p≦1 时直接
赋值1表示指标状态十分危急
C44 分素状态评价
相关系统承载力状态评价采短板效应结合综合指标法进行评
价计算模型

式中G 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素承载状态指数pi
第 i 指标承载指数wi i 指标权重n 指标总数
根式分测算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指数指数 0
判定超载计算指数程中涉指标存超载指数等
0 时判界超载状态情况判载状态
C5 综合承载力状态评价
C51 基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状态判定
I 水资源系统超载
综合承载力状态判定超载 27
II 水资源系统界载
水资源系统界载时需土资源系统评价进行基水资
源评价界点时情景模拟校正校正方法:
水资源系统界点建设开发规模利水资源潜力(现状生活
工业水资源量现状城乡规模)+现状城乡规模
水资源系统界点建设开发规模者等建设压力状
态指数测算中开发程度阈值应建设开发规模时综合承载力状态
变水资源系统界点建设开发规模建设压力状态指数测
算中开发程度阈值应建设开发规模时水资源系统界点建设
开发规模应开发程度作阈值重新测算建设压力状态指数
C52 基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系统综合承载状态校正
基短板效益理念运判断矩阵方式开展生态条件环境质
量系统土资源承载状态校正具体校正方法见表
表 3 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系统综合承载状态校正判断矩阵表

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系统承载状态
载 界 超载
土资源承载力
基础状态
载 载 界 超载
界 界 超载 超载
超载 超载 超载 超载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求(试行)
(质部分)
目 录
第章 适范围 33
第二章 术语定义 33
第三章 总 34
31 目 34
32 务 34
33 基求 34
第四章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39
41 总体技术流程 39
42 评价方法 40
43 动态监测评价 56
第五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8
51 总体技术流程 58
52 评价方法 60
53 监测预警方法 68
第六章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70
61 总体技术流程 70
62 评价方法 72
63 监测预警方法 77
第七章 成果提交求 79
71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 79
7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成果 80
73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成果 82
附录 84
33

第章 适范围
11 技术求规范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承载力宏
观性评价监测预警技术路线方法
12 技术求适全国区域省级资源环境承载力宏观性评
价监测预警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力细致性评价参考执行

第二章 术语定义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然生态环境受危害维系良生
态系统前提定域空间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承载济
规模口规模
质环境承载力指资源环境开发利工程建设程中
维护区域质环境系统结构破坏功退化前提质环境
稳定性质量社会济发展支撑保障力
水资源承载力指定时期技术水保障
水系统资源生态环境功稳定良性发展前提区域水
系统支撑种济社会活动力
矿产资源承载力指现科学技术社会济生态环境条
件定空间范围够支撑区域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情况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承载底评价承载状态评价两
方面中承载底反映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优劣程度承载状
态反映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济发展匹配程度
34
第三章 总
31 目
311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312 支撑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责追究制度建设
313 作审查国土规划土利规划等相关规划合理性重

32 务
321 开展全国区域省级资源环境承载力宏观性评价
322 开展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力细致性评价
323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33 基求
根评价求数获取途径采然单元行政单元
作评价单元开展评价宏观评价成果县级行政单元表达细致性
评价应根市县具体情况资料精度等参考宏观性评价指标
方法制定适市县资源环境条件评价指标标准细化单
素评价然单元功类型形成科学反映空间差异性评价结

数资料求宏观性评价应充分利已素综合性
质调查评价成果资料适补充调查评价工作细致性评价应
充分利已调查评价成果资料基础针关键资源环境素
开展补充调查重点区段资源环境综合质调查工作
周期求资源环境承载底评价周期 510 年承载状态评
价周期 1 年预警目标区域承载状态均衡超载区预警
周期 1 年 35
技术路线然资源环境系统社会济系统关系研
究象针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三资源环境素
结合资源环境综合功分区研究选取类评价子分开展单
素承载底承载状态评价进开展空间区划模式研究监测预
警工作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预警建议理措施建议

图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技术路线图
331 资源环境特征分析区划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前首先应评价区域进行资源
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分区功定位综合区划研究
(1)评价单元
首先应利国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结合资源环境现状特征演化分析形成逐级细化级尺度
单素评价单元(然单元)作单素承载力评价基36
单元
(2)功定位分区
综合种资源环境素空间分布格局确定区域资源环
境短板素面问题结合国家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
设需求评价区域划分城市区资源型区农业区
生态区等类型区合理确定评价指标阈值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素基承载底
承载状态两层次服务目标选择评价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框架(表 31)承载底反映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优劣程度承
载状态反映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济发展匹配程度根指标
体系框架区域功定位种资源环境问题状况构建差化
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素 评价子 评价指标
承载底 承载状态
质环境
崩塌滑坡
泥石流
质灾害易发程度水土环
境背景质遗迹资源禀

质灾害风险水土环境质量
现状质遗迹保护现状
构造稳定性
面塌陷
面沉降
水土环境
质遗迹
水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禀赋优劣 水资源开发利现状
矿产资源
石油
矿产资源禀赋优劣 矿产资源适宜开发状况 天然气
煤炭
……
333 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然单元单素评价综合37
评价基础保证评价结果科学性然级尺度
然单元评价结果科学分解县域行政单元保证评价结
果实性
(1)单素承载底评价承载状态评价原均然单
元评价基础逐级评价逐级汇总形成级层次
评价结果通科学设置分级标准承载底划分高较高中
较低低等 5 等级完成承载底评价通科学设置状态阈值
承载状态划分超载均衡(界超载)盈余(超载)等 3 种
状态完成承载状态评价
(2)素综合评价单素评价基础根取劣
原承载底划分高较高中较低低等 5 等级承
载状态划分超载均衡(界超载)盈余(超载)等 3 种状态
(3)宏观性评价成果县域单元表达应然单元评价
结果县域行政单元分配县域行政单元成果原
应然单元评价分级标准致承载底分高较高中
较低低等 5 等级承载状态分超载均衡(界超载)盈余
(超载)等 3 种状态细致性评价成果原然单元进
步细化然单元表达分级标准宏观性评价分级阈值基
础细化
334 预警方法
历史监测数资料综合分析然单元承载底承载状态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划分变优稳定变劣 3 种类型处
超载状态区进步超载状态细分轻度超载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3 种级超载界超载素区域通组合承
载状态级发展趋势类型进行承载力综合预警划分出红38
色橙色黄色蓝色等 4 预警级表 32 示根单项
评价综合发布原提出超载行政区域预警级建议
表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级划分
预警级 承载状态级
均衡(界超载) 轻度超载 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发展趋势
类型
变优 — 蓝色 黄色 橙色
稳定 蓝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变劣 黄色 橙色 红色 红色

335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现行资源环境(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素调
查监测网络体系基础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
总体技术求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质环境水资源矿产
资源)承载力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分级监测网络体系体
重点区监测网络体系补充监测系统架构结合承载状态评价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筛选敏感易获取指标建立监测指标体
系研究设置监测周期获取动态监测数承载状态进行动
态评价预警
表 33 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监测素 监测子 监测指标
质环境
崩塌滑坡泥石流
敏感易获取指标
面塌陷
面沉降
水土环境
质遗迹
水资源 数量
质量
矿产资源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

39
第四章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总体技术流程
411 资料收集整理补充调查
评价象收集例尺数资料全国区域尺
度例尺数省级尺度中例尺市(县)域尺
度例尺应公认新资料宜针关键质环
境素开展补充调查重点区段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
412 影响承载力质环境关键问题梳理分析
首先梳理评价区质环境特征质环境问题持
续发展理念分析识出影响承载力优势关键质环境问题
413 承载力评价
底评价选取质灾害易发程度水土环境背景质遗迹禀
赋等相长期稳定子质环境特征优势适宜性限制性等
角度空间反映质环境然特征
状态评价选取质灾害风险性水土环境质量现状质遗迹
保护现状等动态变化子质环境安全水土环境质量角
度反映类质环境开发利改造结果
单子评价基水工环质调查评价监测数进行崩滑
流构造稳定性面塌陷面沉降水土环境质遗迹等承载
力单子评价强制性子空间划出范围较强制性子
划出范围划分等级
综合评价结合国土功定位(评价目承载
象)选择集成评价子确定子评价权重区域质环境承载
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质环境承载力综40
合评价专题综合评价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质环境承载力综
合评价结果分质环境保护区质环境维护区质环境修复区
质环境开发区专题综合评价分质环境安全评价水土环
境质量评价等
评价层次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分两层次全国省
跨省区域评价评价单元宜然单元评价结果县域行政单
元表达二市(县)域规划建设区评价评价单元然单
元成果表达然单元
评价结果验证保证评价结果性应通野外实验
证行检查评价结果进行必检验完善进行野外实调研
根调研结果验证修正评价结果
414 承载力动态监测(预警)
选取获取监测指标结合历史监测数资料确定指标评价
基准值评价指标超载程度动态变化程度超载动态变化程
度区结合成分析区域实际采取控措施会商确定预
警级
415 策建议
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工作基础开展定量定性分析
集成适量试点验证提出质环境理政策建议
416 成果编制档
进行图件报告编制成果验收完成成果档应更新
42 评价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
基区域国土功定位质环境特征质环境问题导41

1表征质环境特征突出优势指标
社会济发展益指标例富硒土分布适宜空
间开发区域蓄水结构浅层低温分布区域等
2反映质环境问题等限制性指标
根国土开发限制程度子分两类:强限制子较强
限制子通常强限制子包括:生态红线活动断裂(发生 8
级震)影响区难治理采空塌陷区质公园重
质遗迹湿等较强限制子包括:震活动震断裂带突发
性质灾害面沉降裂缝水土环境质量质遗迹等选取
连续获取量化指标反应区域影响承载力素实现
承载力动态评价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41表中指标基础性
普适性指标实际工作中区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行
指标增减突出区域特征
表 41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子 评价指标
底评价 状态评价
崩塌滑坡泥
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
构造稳定性 断裂活动性震动峰值加速度
面塌陷 面塌陷易发程度 损毁土程度面塌陷风
险性
面沉降 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裂缝发
育程度
区域面沉降速率沉降中
心面沉降速率
水土环境 浅层水质量背景土壤质量
背景
浅层水水质等级土壤
质量等级
质遗迹 质遗迹类型 质公园类型级
注:西南岩溶区建议增加岩溶质环境评价子底评价指
标石漠化敏感性状态评价指标石漠化发育程度石漠化演化趋势 42
422 评价数
评价数源见表 42
表 42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数
评价

评价指标 数名称 数描述 底评价 状态评价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崩塌滑
坡泥石
流易发程

崩塌滑
坡泥石
流风险性
质灾害调查数
矢量文件
质灾害易发程
度危险性评价

矢量文件
质灾害灾情统
计数 Excel 文件
构造稳
定性
断裂活动
性震
动峰值加
速度

断裂活动性分布

包括 12 万年 1 万年
活动断裂分布
中国震动参数
区划图 GB 183072015 划分
面塌

面塌陷
易发程度
损毁土
程度
面塌陷风
险性
全国矿山质环
境调查数 矢量格式说明文字
重点区岩溶塌
陷调查数
包括岩溶塌陷分布图
矢量文件说明文字
岩溶塌陷危险性
分布图 矢量文件说明文字
面沉

面沉降
累计沉降

区域面
沉降速
率沉降
中心面
沉降速率
新区域面沉
降速率 INSAR 数

矢量文件(华北原
长三角汾渭盆)
新沉降中心
面沉降速率
INSAR 数
矢量文件(华北原
长三角汾渭盆)
水土环

浅层
水背景质
量等级
土壤质量
背景
浅层
水水质等
级土壤
质量
目标区域球
化学调查评价成
果新球
化学示范调查成

分浅层深层土壤调
查数包括硒元素含
量砷汞镉
铬铜锌铅镍八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矢
量文件
新轮全国
水资源评价
新调查评价数
矢量文件
质遗

质遗迹
类型
质公园
类型级

质公园分布数

类级质公园空
间分布矢量数
质遗迹分布数

类质遗迹空间分
布矢量数 43
423 子评价
4231 崩塌滑坡泥石流
1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
(1)指标涵
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区已发生者
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类型体积(者面积)空间分布定量
定性评价重点现质灾害调查编目基础通质
灾害形成条件形成质灾害条件组合分析评价预测区域
产生质灾害性圈定出产生质灾害空间范围活动
强度相国外敏感性评价强调静态质灾害易发条件
灾害发生空间概率统计分析评价核心容包括质灾害特征空
间密度易发条件潜易发区预测评价评价素指标包
括形貌质构造工程岩土性质斜坡结构斜坡水文质条
件质灾害然属性特征体现时具定预测性
(2)方法步骤
① 收集新崩塌滑坡易发程度分区图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
② 高原易发程度分区结果叠加形成崩塌滑坡泥
石流易发程度分区评价结果易发程度分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
发低易发易发 5 等级编制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
2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
(1)指标涵
状态评价指标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表征区域质灾害
发生性破坏损失程度通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易损性
综合反映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反映质灾害发生时间概
率破坏力(强度)扩展影响范围崩塌滑坡泥石流易损性反44
映承灾体(口安全社会济素等)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
潜损失程度
(2)全国省跨省区域崩滑流风险性评估方法步骤
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易损性分项测算基础集成评价
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综合评价结果
① 收集新崩塌滑坡危险性分区图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
② 高原危险性分区结果叠加形成崩塌滑坡泥石
流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划分高危险性
中危险性低危险性极低危险性四等级编制崩塌滑坡泥石流危
险性分区图
③ 面积法确定县域单元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等级
编制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
④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基口安全易损性资产易损性单项指标评价确定承灾体
易损性中口安全易损性通年均崩塌滑坡泥石流死亡口
年均总口值测算分级标准参见表 43资产易损性通年均
质灾害直接济损失年均 GDP 值测算分级标准参见表 44
分口安全易损性资产易损性评价结果划分高易损性中易
损性低易损性极低易损性四种类型两评价结果进行叠加综
合选取二者易损性等级中较者作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
表 43 口安全易损性分级表*
易损性等级 高易损性 中易损性 低易损性 极低易损性
灾死亡
口(1万) >01 01~001 001~0001 <0001
45
表 44 资产易损性分级表*
易损性等级 高易损性 中易损性 低易损性 极低易损性
灾济损失
(万元百万元) >1 1~01 01~001 <001

⑤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价
根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易损性等级组合特征建立崩塌
滑坡泥石流风险综合评价判矩阵(表 45)崩塌滑坡泥石流
风险性划分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等级
表 45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定性综合分析评价分级表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
承灾体易损性
高易损性 中易损性 低易损性 极低易损性
崩塌滑坡
泥石流
危险性
高危险性 高 高 中 低
中危险性 高 中 中 低
低危险性 中 中 低 低
极低危险性 低 低 低 低

⑥ 结果验证
专家验证请专家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结果进行会商审

(3)市(县)域规划建设区崩滑流风险性评价方法
市(县)域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分析应包括灾害(隐患)点识
发生概率估计承灾体判定承灾体时空概率估计易损性估计
风险计算等具体参考 DD2016 崩塌滑坡泥石流质灾害调查风险
评价技术求(试稿)
4232 构造稳定性
1断裂活动性 46
(1)指标涵
活动断裂活动时代表征断裂活动性
活动断裂般指第四纪(晚第四纪)活动
活动断层重点距 12 万年充分位移证证明活动
现正活动未定时期活动断层
石油天然气输送道工程核电站选址等重工程场
震安全性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指出必须距 1 万年较
强烈震活动期正活动(年达 01 毫米蠕变量)
(100 年)继续活动断层进行勘察
(2)方法步骤
① 理解标注距 12 万年 1 万年活动活动断
裂存两类活动断裂区暂考虑该指标
② 根调查资料编制评价区活动断裂分布图
2震动峰值加速度
(1)指标涵
震动峰值加速度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相应水
加速度震烈度具紧密联系表征震作强弱程度指
标确定震烈度明确建筑物震设防等级重
(2)方法步骤
GB 183072015整编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表 46 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级表

等级 I(稳定) II(次稳定) III(次稳
定)
IV(稳
定)
V(极稳
定)
震动峰值加
速度 a≤005 a=010 a=015 a=020 a≥030 47
4233 面塌陷
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两类
1面塌陷易发程度
(1)指标涵
面塌陷易发程度区已发生者发生面
塌陷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定量定性评价通形成面塌
陷质环境条件塌陷发生空间概率统计分析评价形成
(2)方法步骤
面塌陷易发程度综合考虑形貌碳酸盐岩类型岩溶发育
程度盖层厚度水类型矿山分布密度规模土利程度
素采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等方法进行评价易发程度分极
高易发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易发 5 等级编制面塌陷
易发程度分区图
2损毁土程度
(1)指标涵
损毁土程度指已发生面塌陷法继续利土总面
积仅包括塌陷坑范围包括未发生塌陷表已发生明显形
变范围
(2)全国省跨省区域面塌陷损毁土程度评价方法
损毁土程度等级参考县市质灾害调查区划基求
实施细(2006)根 20012014 年全国面塌陷灾情统计数
县单位计算面塌陷总面积表 47 进行分级评价
表 47 损毁土程度等级表
等级 I级 II级 III级
面积 (km2) <01 01~1 1~10
48
(3)市(县)域规划建设区面塌陷损毁土程度评价方

市(县)域规划建设区面塌陷损毁土程度评价应圈画
面塌陷坑面形变区范围
3面塌陷风险性
(1)指标涵
面塌陷风险性表征区域面塌陷发生性破坏损
失程度通面塌陷危险性易损性综合反映
(2)全国省跨省区域面塌陷风险性评价方法步骤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价类似面塌陷危险性易损性
分项测算基础集成面塌陷评价形成风险性综合评价结果
根面塌陷危险性易损性等级组合特征建立面塌陷风
险综合评价判矩阵(表 48)面塌陷风险划分高风险
中风险低风险三等级
表 48 面塌陷风险性分级表
面塌陷风险
承灾体易损性
高易损性 中易损性 低易损性 极低易损性
面塌陷
危险性
高危险性 高 高 中 低
中危险性 高 中 中 低
低危险性 中 中 低 低
极低危险性 低 低 低 低

(3)市(县)域规范建设区面塌陷风险性评价方法
市(县)域面塌陷风险评价应参考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规范(DZT 02862015)勾画出塌陷点塌陷隐患点发育程
度威胁空间范围根空间范围威胁口类建49
筑基础设施数量价值等进行面塌陷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234 面沉降
1面沉降累计沉降量
(1)指标涵
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反映面沉降历史情况
(2)方法步骤
根年面沉降调查监测数参考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
准(DZT 02862015)明确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分级编制累计沉
降量等值线图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分级标准表 49
表 49 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分级表

2裂缝发育程度
指标涵方法步骤
裂缝发育程度包括裂缝位置延伸长度影响范围(1km
范围)等系列空间属性裂缝长度分布密度等调查成果
进行裂缝发育程度评价编制裂缝发育分布图
3区域面沉降年均沉降速率沉降中心面沉降速率
(1)指标涵
区域面沉降速率指区域面沉降年均沉降量区域范围
年发生面沉降总体积区域面积值表示
沉降中心面沉降速率指沉降中心年沉降量区域
年沉降量表示面沉降速率受构造运动影响外
等级 I 级 II 级 III 级 IV 级 V 级
面沉降
累计沉降量
(mm)
<200 200~800 800~1600 1600~2400 >2400 50
水资源开采量发生步变化
(2)方法步骤
区域面沉降速率沉降中心面沉降速率分进行分级评
价根全国面沉降防治规划综合考虑区面沉降防治目标
参考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确定指标分
级标准(表 410表 411)
分评价编制区域面沉降速率动态变化数表沉降中心
面沉降速率动态变化数表
表 410 区域面沉降速率分级
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IV 级 V 级
区域面沉降
速率(mma) <10 10~30 30~50 50~80 >80
表 411 沉降中心面沉降速率分级
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IV 级 V 级
沉降中心面沉
降速率(mma) <20 20~40 40~60 60~100 >100

面沉降承载状态评价区域面沉降速率沉降中心面沉
降速率综合评价采劣原两指标评价结果中较高
等级作面沉降承载状态等级
4235 水土环境
1浅层水质量背景
(1)指标涵
浅层水质量背景反映原生条件浅层水水质优

(2)方法步骤
① 区域浅层水水质背景进行评价时选取代表性51
水监测点
② 水水质质量背景基水化学组分背景值确定
结合国部分区改革开放水水质逐步恶化情况
选择该时期水水质调查监测数作背景值根区域实
际情况选择时期明确未受污染水水质数作背景值
③ 确定水化学组分背景值基础参水水
质标准(DZT 02902015)出浅层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浅层水水质背景等级编制浅层水背景质量等级分布图
表 412 浅层水背景质量等级表
等级 Ⅰ级(高) Ⅱ级(较高) Ⅲ级(中) Ⅳ级(较低) Ⅴ级(低)
浅层水水
质背景等级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2土壤质量背景
(1)指标涵
土壤质量背景考虑利害两方面素中利方面
富硒土壤分布表征害方面通深层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表征
背景值
①土壤硒等级
硒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营养组织确认体必须营养元素
种微量元素摄入足均会危害体健康土壤中硒
含量富集 04mgkg 时富硒土壤通常土壤硒含量介
04mgkg 30mgkg 间耕定义富硒耕广泛应富
硒农产品生产
②土壤环境球化学背景
土壤环境球化学背景深层土壤中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表52
达采深层土壤中砷(As)汞(Hg)镉(Cd)铬(Cr)铜(Cu)
锌(Zn)铅(Pb)镍(Ni)八种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
(2)方法步骤
① 采全国目标区域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数根
土质量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652016)中土壤硒等级划分标
准评价
② 土壤环境球化学背景采全国目标区域球化学调查
评价成果中深层土壤样品数(深层土壤样采样密度 1 4km2采
样深度 150200cm 16km2 组合成分析样)土质量球
化学评价规范(DZT 02652016)中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标准评
价土壤环境球化学背景
表 413 土壤环境球化学背景
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土壤环境
球化学等级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3浅层水水质等级
(1)指标涵
浅层水水水质等级基水化学组分背景值确定
(2)方法步骤
① 质量等级确定通布点统计法(单元法)类法历时
曲线法出
② 基础参水水质标准(DZT 02902015)中
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浅层水水水质等级编制浅层
水水质等级分布图

53

表 414 浅层水水质等级表
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浅层水
水质等级 Ⅰ类Ⅱ类 Ⅲ类Ⅳ类 Ⅴ类

4土壤质量等级
(1)指标涵
土壤质量等级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表达具体包括砷(As)
汞(Hg)镉(Cd)铬(Cr)铜(Cu)锌(Zn)铅(Pb)镍(Ni)
八种重金属六六六滴滴涕含量等级综合评价
(2)方法步骤
土壤质量等级采全国目标区域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中
浅层土壤样品数(土壤样采样密度 1 km2城市区加密 2 km2
采样深度 020cm 4km2 组合成分析样)土质量球化
学评价规范(DZT 02652016)中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标准评价
现状土壤环境球化学等级进行土壤环境球化学综合等级划
分土壤质量等级见表 415
表 415 土壤质量等级表
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土壤环境球化
学综合等级 等二等 三等 四等五等

4236 质遗迹
1质遗迹类型
(1)指标涵
质遗迹指球演化漫长质历史时期种外
质作形成发展遗留珍贵生然质现象 54
质遗迹类型三类:基础质类质遗迹貌景观
类质遗迹质灾害类质遗迹类型质遗迹评价标准
(表 416)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
表 416 质遗迹特征分级表
质遗迹级 特征
世界级
质遗迹点
a)全球演化程中某重质历史事件演化阶段提供
重质证质遗迹
b)具国际层(构造)意义典型剖面化石产矿产
c)具国际典型学意义质貌景观现象
国家级
质遗迹点
a)区域演化程中某重质历史事件演化阶
段提供重质证质遗迹
b)具国区域层(构造)意义典型剖面化石产
矿产
c)具国典型学意义质貌景观现象
省级
质遗迹点
a)区域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质证质遗迹
b)区域层(构造)意义典型剖面化石产矿产
c)学分区分类具代表性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
值质貌景观

(2)方法步骤
质遗迹较特殊质环境子需类质遗迹
质公园空间范围分布划出级确定参体功区中禁
止开发区域理
2质公园类型级
(1)指标涵
质公园相类型质遗迹点构成相集中分
布规模满足建立保护区质公园区域
质公园分布公园级强调质遗迹中已保护形成
质公园数量空间分布级级分世界级国家级省

(2)全国省跨省区域质公园类型级评价方法 55
县域单元计算质公园形式保护质遗迹数量
质遗迹总数值表征质遗迹保护程度
(3)市(县)域质公园类型级评价方法
市(县)域质公园类型级评价时直接圈画质公园
空间分布范围
424 综合评价
4241 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结合国土功定位类型区需求(评价目承载
象)选择集成评价子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分质环境保护区质环境维护区质环境
修复区质环境开发区
质环境保护区:具较高学保护价值区域尚未受
规模类活动影响较连片区包括法设立级类保护
区域(例国家然保护区级质公园)级质遗迹
高海拔生态脆弱区(三江源区等)等区外应包括难治
理重质灾害影响区域
质环境维护区:质环境稳定区通质环境问题治
理监测实现适度开发区域包括质灾害高易发极高易
发区区域壳稳定极稳定区评价区特质环境问

质环境修复区:通控制治理质环境问题恢复
进行安全开发区域包括面沉降水超采污染较严重区
突发性质灾害中易发区例华北原长三角汾渭盆珠三
角等
质环境开发区:适宜城镇重工程建设区域粮食生56
产区优势农产品产区
4242 专题综合评价
区域根评价区质环境特征实际需求进行专题综合
评价
1质环境安全评价
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区进行质环境安全评价选取崩
滑流易发性面塌陷易发性面沉降危险性(年均沉降速率)
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子采综合指数法导素法进行综合
评价应高度关注区域构造稳定突发性质灾害极高易发重合
区明确指出范围面积
2水土环境质量评价
农业区进行水土环境质量评价选取浅层水水质等
级土壤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子采导素法进行综合评价
43 动态监测评价
431 监测指标
监测目服务质环境承载状态评价根承载状态评价
子相应选择连续量化获取指标(面沉降速率
水水质等)建立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机制类监测
设备监测手段获取监测数
基年长序列质环境监测数分析预测质环境子承
载状态发展趋势划分变优稳定变劣 3 种类型


57
表 417 质环境承载力监测指标监测周期
监测子 监测指标 监测周期 源
崩塌滑坡
泥石流
灾死亡数 1 次月 质灾害速报月报等
灾直接济损失 1 次月 质灾害速报月报等
面塌陷 灾损毁土面积 1 次月 遥感监测质灾害速报
月报等
灾直接济损失 1 次月 质灾害速报月报等
面沉降 表高程
InSAR 等监测 1~2
次年重点区
采实时监测手段
1 次月
区域性监测采 InSAR
等监测手段县域单元
监测采工水准监测
分层标基岩标监测
水土质量 浅层水水质 2 次年丰水期枯
水期 1 次
级水监测点数
水监测工程数

432 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基准值
选取水质量标准年度面沉降速率突发性质灾害
年均灾情等作基准值基准值反映质环境历史状况
水质量评价标准基准值确定(1)年监测均值
( 20002015 年参考更长年份资料)(2)年度监测值
(3)水水质标准研究成果
2指标超载程度动态变化程度评价
水质量面沉降速率年突发性质灾害灾情等指标
基准值相较根较结果承载状态动态变化程度
超载程度分轻度超载中度超载重度超载 3 种级


58
表 418 原盆质环境单指标超载程度分级
分区 指 标 基准值标准 超载程度
轻度超载 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区域面沉降速
率(mma)变化
年度区域
面沉降速率 10~30 30~40 40~50
水水质等级 水水质标
准 V 类限
V 类单
指标超标
超 5

V 类单指
标超标 510

V 类单
指标超标
10 倍
表 419 山区丘陵质环境单指标动态变化程度分级
分区 指 标 基准值标准 变化程度
轻度变化 中度变化 重度变化
山区
丘陵
崩塌滑坡泥石流
灾死亡数
年均灾死亡
数济损

监测基准
值 5 倍

监测基准值
5~10 倍
监测基准
值 10 倍

面塌陷面积
累积面塌陷
面积济损

监测基准
值 15 倍

监测基准值
15~2 倍
监测基准
值 2 倍

3会商
超载接基准值界区域综合控措施(制度
机构费监测预警评价避宣传演练
效果)实施情况承载状态级发展趋势动态变化程度会商
确定预警级

第五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 总体技术流程
511 资料收集整理补充调查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研究区区域水文质调查水资源调
查(勘查)评价水污染调查历年水监测点水位水
质数关水调查评价监测相关资料数 59
根资料情况针水资源关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补
充核查调查重点区段调查工作
512 水资源特征分析
分析研究区水资源禀赋特点分析类活动社会济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情况生态环境影响
5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研究区水资源禀赋开发利特点结合研究区功类
型识影响该区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影响素重点考虑
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问题筛选获取指标建立评价指标
体系
514 承载力评价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已数补充调查获取数
先次进行单指标评价然进行综合评价分形成水
资源承载底承载状态初步评价结果
515 评价结果修正
开展专家会商实调研水资源承载底承载状态
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验证
516 承载力监测预警
根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布控水资源
承载力监测体系监测获取数动态评价承载状态分析承
载状态超载程度发展趋势形成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
517 策建议
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警结果基持续发展理60
念协调含水层系统社会济系统关系角度提出水资源
保护理开发利等策建议
518 成果提交
根评价监测预警成果编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
预警相关报告图件数表文件完成成果验收档应
更新

52 评价方法
521 评价指标体系
基水资源承载力宏观评价尺度承载底承载状态
两层次基涵遵循简便实操作原重点
水资源数量质量两方面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
系表 51 示
5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评价子
评价指标
底评价 状态评价
水资源数量 开采资源模数 水水位相降点占 12
水资源质量 原生劣质水区面积
占 水污染点占 2
注:1岩溶区应采泉流量相衰减点占代水水位相降点占作
状态评价指标获水开采量数情况应直接采水开采程度作
状态评价指标
2县(市)细致性评价重点体现水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变化情况
状态评价指标应根实际资料情况量圈划分布区面积采面积占类指标代
点占类指标例水水位相降区面积占代水水位相降点占
泉流量相衰减区面积占代泉流量相衰减点占水污染区面积占代
水污染占

开采资源模数指单位面积水开采资源量计算公
式: 61


开 S
QM  (式 51)
式中M 开——水开采资源模数单位 m3km2·a
Q 开——水开采资源量单位 m3a
S 总——评价区总面积单位 km2
水水位相降点占指区域年水水位值控
制水位值历史稳定水位值相降监测点点数占区域水水
位监测点总数例计算公式:
100降 


C
Cr (式 52)
式中r 降——水水位相降点占单位
C 降——区域水水位相降监测点点数
C 总——区域水水位监测点总数
泉流量相衰减点占指区域年泉流量值未规模开
发前历史稳定泉流量值相衰减监测泉数占区域监测泉总数
例计算公式:
100
总泉
衰减泉
衰减泉 C
Cr (式 53)
式中r 衰减泉——泉流量相衰减点占
C 衰减泉——区域泉流量相衰减泉数
C 总泉——区域监测泉总数
水开采程度指水年开发利量水开采资
源量值计算公式:
100

开采
开 Q
Qr (式 54) 62
式中r 开——水开采程度单位
Q 采——水开采资源量单位 m3a
Q 开采——水开采量单位 m3a
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占指区域原生环境条件形成
水质等级Ⅳ水分布区占区域总面积值计算公式

100

原劣
原劣 S
Sr (式 55)
式中r 原劣——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占单位
S 原劣——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单位 km2
S 总——区域总面积单位 km2
水污染点占指区域受污染水质等级Ⅳ
水水质监测点数水水质总监测点数值计算公式

100
总水
劣水
劣 C
Cr (式 56)
式中r 劣——水污染点占单位
C 劣水——受污染水质等级Ⅳ水水质监测点

C 总水——水水质监测点总数

522 承载底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底评价指标包括水开采资源模数原生
劣质水区面积占分反映水资源数量质量底状
况分两指标进行评价确定等级开采资源模数分级63
作承载底评价结果
开展县(市)细致性评价时指标评价分级标准应参考
宏观性评价分级标准基础根区域特点进步细化
5221 水开采资源模数
水开采资源模数水资源承载底评价关键指标
式 61开采资源模数进行计算首先进行水开采
资源量评价
开采资源量评价必须然单元(级水资源分区)
基础评价单元新轮全国水资源评价(19992003)成果
基础利新研究成果级水资源分区开采资源量
进行更新修订宏观性评价中分配县域行政单元具体评
价步骤:
(1)搜集梳理新轮全国水资源评价(19992003)成
果包括级水资源分区水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成果
(2)年开展水资源评价区域级水资
源分区水开采资源量新评价结果新轮全国水
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进行接专家会商形成终评价成果
(3)年没开展水资源评价区域根水文
质条件约束条件变化级水资源分区水开采资
源量进行修订
i根水补径排条件变化情况新轮全国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分区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系统性级
水资源分区
ii水资源分区基评价单元修订水文质参64
数:根降水量变化水埋深变化修订降水入渗补系数根
包气带厚度变化修正表水灌溉入渗补系数根河流渠道
水量变化修订河流渠道渗透补系数根蒸发量变化修订潜水
蒸发系数等形成新系列评价参数
iii评估前技术条件持续开发技术处理开发
水类型重新审定水水质生态质环境水资源开
采约束条件土壤盐渍化土沙化面沉降植破坏等问
题水埋深制约
iv采新轮全国水资源评价评价方法
水资源分区基计算单元重新评估计算单元水开
采资源量
v计算单元评价结果进行拼接扣重复计算量汇总
次出三级二级级水资源分区开采资源量新
轮全国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进行接专家会商形成终
评价成果
(4)采面积均分法水资源分区开采资源量
评价结果进行分解面积加权法进行获县域行政单元
开采资源量评价成果
评价流程图:

图 51 水开采资源量评价流程图 65
根开采资源量评价结果式 51 计算研究区开采资
源模数根表 52 出该指标等级
表 52 底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高) Ⅱ级(较高) Ⅲ级(中) Ⅳ级(较低) Ⅴ级(低)
开采资源模数
(×104m3km2·a) ≥10 [75 10) [35 75) [2 35) <2
5222 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占
原生劣质水指原生环境条件形成良水包括咸水
高铁高锰高砷高氟低碘高碘等具特殊背景组分
水参考水水质标准(DZT 02902015)生活饮水
卫生标准(GB57492006)设定判原生劣质水背景组
分总溶解性固体铁锰砷氟化物碘化物界浓度判断
原表 53 示根评价区具体情况参考水水质
标准(DZT 02902015)添加调整背景组分
表 53 原生劣质水判断标准
背景组分 界浓度(mgL) 判断原
总溶解性固体 1000 高界浓度
铁 03 高界浓度
锰 01 高界浓度
砷 001 高界浓度
氟化物 10 高界浓度
碘化物 001008 超出界浓度范围

计算原生劣质水面积时首先充分收集区域水背
景组分相关数分圈划咸水具特殊背景组分水
分布区通叠加求出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式 54 计
算研究区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占根表 54 出该指标等

66

表 54 底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高) Ⅱ级(较高) Ⅲ级(中) Ⅳ级(较低) Ⅴ级(低)
原生劣质水区面积占
() <5 [5 10) [10 30) [30 50] >50

523 承载状态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状态评价指标水水位相降点占
泉流量相衰减点占水开采程度水污染点占
根区域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指标分进行评价确定等级
劣原作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开展县(市)细致性评价时应根实际资料情况量采
面积占类指标代点占类指标指标评价分级标准应参考相
应点占指标分级标准基础根区域特点进步细化
5231 水水位相降点占
研究区级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级市级)
监测点评价象统计出相降水水位监测点点数
式 62 计算水水位相降点占具体流程:
(1)划分研究区功类型根类型区水开发
利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
持续利引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原分设定类型区
含水层水控制水位值
监测时间长数资料丰富区域通分析历史监测数
针类型区含水层相稳定维持良生态环境
水水位值作历史稳定水位值 67
(2)计算监测点评价年枯水期某月份水水位均值
作年水水位值
(3)匹配监测点应控制水位历史稳定水位较年
水水位值控制水位值历史稳定水位值降幅 05 米作
相降标准统计出研究区相降水水位监测点点数
(4)计算水水位相降点占表 55确定承载
状态评价结果
表 55 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盈余) Ⅱ级(均衡) Ⅲ级(超载)
水水位相降点占() 0 (010] >10

5232 泉流量相衰减点占
岩溶区采泉流量相衰减点占代水水位相
降点占水水位相降点占评价方法研究区
监测泉评价象枯水期某月份泉流量值作评价数该
泉应未规模开发前历史稳定泉流量相衰减率 20
作相衰减标准统计出研究区相衰减监测泉数式 53
计算泉流量相衰减点占表 56确定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表 56 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盈余) Ⅱ级(均衡) Ⅲ级(超载)
泉流量相衰减点占() 0 (010] >10
5233 水开采程度
获取水开采量数情况应直接采水开
采程度作状态评价指标式 54 计算出区域水开采程
度表 57 确定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68
表 57 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盈余) Ⅱ级(均衡) Ⅲ级(超载)
水开采程度() [0 70] (70 100] >100
5234 水污染点占
研究区级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级市级)
水水质监测点评价象统计出水质等级Ⅳ水水
质监测点数分析区域水背景组分数根水污染源
调查情况筛选出受污染水质等级Ⅳ水水质监测
点数式 55 计算水污染点占表 58确定承载状态
评价结果
表 58 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等 级 Ⅰ级(盈余) Ⅱ级(均衡) Ⅲ级(超载)
水污染点占() 0 (030] >30

53 监测预警方法
531 监测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监测目敏感指标进行监
控掌握指标变化情况二根监测获取数进行动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服务水
资源承载力监测网络托全国级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
级市级)国家水监测工程结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筛选
敏感获取指标监测指标表 59 示
表 59 水承载力监测指标
监测子 指标项
水资源数量 水水位*
水资源质量 水水质
*注:岩溶区采泉流量代水水位指标 69
532 预警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基础根超载严重程度
承载状态发展趋势水资源承载状态进行预警结合两
层次筛选预警指标表 510 示
表 510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
预警子 超载程度 发展趋势
水资源数量 水水位相降点占* 水水位相降点占
变化趋势*
水资源质量 水污染点占 水污染点占变化趋势
*注:岩溶区分采泉流量相衰减点占泉流量相衰减点
占变化趋势代水水位相降点占水水位相降点占变化
趋势

533 预警流程
水资源承载状态预警承载状态均衡超载区
进行超载程度评价发展趋势判断追分析专家会商出
水资源承载状态预警结果具体流程:
(1)根研究区承载状态指标计算结果进行超载程度评价
表 511细化承载状态超载类型轻度超载中度超载重度
超载
(2)研究区承载状态指标计算结果表 512根结
果变化幅度判断发展趋势
(3)表 32结合超载程度评价结果发展趋势判断结果
出研究区初步预警结果
(4)初步预警结果进行追分析专家会商适调整
初步预警结果出研究区终预警结
70
表 511 水资源承载状态超载程度分级标准
指 标 项
超载程度级
轻度超载 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水水位相降点占() (1020] (2030] >30
泉流量相衰减点占() (1020] (2030] >30
表 512 水资源承载状态发展趋势判断标准
指 标 项
发展趋势
变优 稳定 变劣
水水位相降点占变化趋势 变化幅度
10作
变优
变化幅度
±10
稳定
变化幅度
10变
劣 水污染点占变化趋势


第六章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61 总体技术流程
611 资料收集整理补充调查
确保评价结果客观性指标基础数源公
开数已完成项目成果包括:全国矿产资源利现状调
查(20072010)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062010)全国年
度矿产储量通报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年底矿产资源开发利
报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区矿山等环评报告
济口源等年度统计年鉴等
部分未获取数指标选择似指标代(例废物排放强
度采污染物排放强度代采矿破坏面积采矿权面积代
等)者通现场调研补充调查等形式完成特总
体评价成果更趋实际需已成果中关键部分进行点
补充调查进步修正评价成果 71
612 矿产资源特征分析
区域矿产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评价单元空间尺度
6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国矿产资源资源特点选取具体矿种作评价子构
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614 承载力评价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已数补充调查获取数
先次进行单指标评价然进行综合评价分形成矿产资
源承载底承载状态初步评价结果
615 评价结果修正
开展专家会商实调研基统计数形成矿产资源承载
底承载状态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验证
616 承载力监测预警
根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发展趋势分析开展监测预警
工作
617 策建议
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结果更协调然资
源环境系统社会济系统关系角度提出相应策建议
618 成果提交
根评价监测预警成果编制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
警相关报告图件数表文件完成成果验收档应
更新 72
62 评价方法
621 指标体系构建
根国矿产资源资源特点遵循简便实操作原
基承载底承载状态两层次服务目标基涵选取具体
矿种作评价子构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61 示
表 61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子 评价指标
承载底 承载状态
油气煤等 资源利量占 矿业开发指数

矿产资源承载底评价重研究矿产资源然禀赋优劣取决
前济技术环保条件开采利资源储量全国空间范围
优劣程度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重研究利矿产资源量
前济技术环保条件适宜开发情况
622 承载底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矿产资源承载底评价指标选矿产资源资源利量占
表示指标意义评价方法:
资源利量占
针矿产资源特点开采利资源量剩余采储量(保
储量)表示资源利占作矿山企业扩生产力编
制采掘设计作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

73

计算公式:
……………………………(61)
式中: ——资源利占
——评价区某种矿产剩余采储量(保储
量)
——全国(评价区区域)该类矿产资源总剩
余采储量(保储量)
中:剩余采储量(保储量)指矿山(矿床矿区
油气田)投入开发达某开发阶段探明储量减动储量
剩余储量探明矿产储量统计报日止扣出矿量
损失矿量矿床拥实际储量反映已探明储量现技
术济环保条件动储量采公式获:报告期剩余
采储量(保储量)期初累计剩余采储量(保储量)±期
质勘探重新计算造成储量增减数-已开采量-损失量
-损耗量(式中损失量指采矿时法采出采出
安全济遗弃储量)
评价根实际情况选然单元评价行政单元评价固
体矿产利矿权属情况划分行政单元评价
根利资源量评价结果式 61 计算研究区利资
源量占根表 62 出该指标等级



74

表 62 矿产资源承载底分级标准
承载底 高 较高 中 较低 低
资源利
量占
石油 ≥10 [510) [15) [0051) ≤005
天然气 ≥20 [1020) [105) [51) ≤1
煤 ≥4 [34) [043) [0104) ≤01
铁矿 ≥7 [225 7) [07225) (01507) ≤015
铜矿 ≥11 [5 11) [115) (02511) ≤025
硫铁矿 ≥12 [5 12) [085) (02508) ≤025
铅矿 ≥9 [5 9) [15) (051) ≤05
锌矿 ≥9 [49) [14) (051) ≤05
……

623 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利综合指标(矿业开发指数MDI)
反映评价区域利矿产资源适宜开发整体状况综合指标包括
矿业济占指数矿业业指数采矿破坏指数废物排放强度四
分指数开发限制指数四分指数分反映评价区域矿
业开发程中工业增加值该区域 GDP 重程度影响口业
程度区域破坏程度承载废物排放压力开发限制指数
约束性指标指根区域矿业开发出现严重影响现未
居生活安全事项进行限制调节
矿业开发指数评价区域开采利矿产资源
注重济发展注重生态保护条件适宜开发规模强度
MDI数值范围 0100
化系数指数进行量纲化处理系数取系列数
中值倒数 100 倍: 75

式中:A 值——某指数化处理前值
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 63
表 63 项评价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 矿业济
占指数
矿业业
指数
采矿破坏
指数
废物排放强

开发限制
指数
权重作 02 03 025 025 承载状态
等级调整

矿业开发指数计算公式:
矿业开发指数(MDI)02×矿业济占指数+03×矿业业
指数+025×(100采矿破坏指数)+025×(100废物排放强度)+
开发限制指数……………………………………………………(62)
分指数计算方法:
1) 矿业济占指数
计算公式:
……………………(63)
式中: ――矿业济占指数
――矿业济占指数化系数
――矿产开发工业增加值
――区生产总值
2) 矿业业指数
计算公式:
………………………(64)
式中: ――矿业业指数
――矿业业指数化系数 76
――矿业业员总数
N――区域口总数
3) 采矿破坏指数
计算公式:
……………………(65)
式中: ——采矿破坏指数
——采矿破坏指数化系数
――采矿破坏面积
――区域总面积
4)废物排放强度
废物排放强度指评价区域单位面积实际排放工业废气工
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害元素等评价期排放量单位:
千克方千米
具体矿种开采行业涉污染物种类产排污系数参第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 修订)执行
废物排放强度强弱反映矿产开发程中定规模等级
矿产开采够开发造成污染程度预警矿产开发继续开
发行性计算公式:
…………………(66)
式中: ——废物排放强度
——矿产资源年开采量(产)
——矿产开发区区域总面积
——第 i 类废物化系数
——第 i 类废物总排放物中权重
——第 i 类废物排污系数 77
中废物需末端治理直接排放时排放系数存
时产污系数代
5)开发限制指数
开发限制指数矿产开发指数约束性指标指根评价区域
矿产开发出现严重影响居生活持续发展事项重特事
等矿产开发进行限制调节见表 64
表 64 矿产开发限制指数约束容
状况分类 判断 约束容
重特矿山环境
突发事件
评价区域发生发生重特型
突发矿山环境事件发生 1 次
严重等级准
承载状态超载
普通矿山环境事件 评价区域发生普通矿山环境事件 承载状态降 1 级
重特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评价区域存相关部门曝光通报
典型事件 承载状态超载
普通环境污染生态
破环 评价区域调查认定超标区域 承载状态降 1 级
绿色矿山达标数量 评价区域绿色矿山例未达区域规
划标准 承载状态降 1 级
矿业开发违法案件 存相关部门挂牌督办矿业开发违法
案件 承载状态降 1 级
政策限制性开发区域 评价区域已相关部门列入限制性开发
区域 承载状态降 1 级

完成述评价基础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进行综合评价
承载状态等级划分盈余均衡超载 3 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65
表 65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评价子 评价指标 承载状态分级
盈余 均衡 超载
石油天然
气煤等
矿业开发指
数 MDI≥80 60≤MDI<
80 MDI<60
63 监测预警方法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基础根超载严重程度承载状78
态发展趋势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预警预警目标区域分
界超载区超载区超载区区分轻度超载区中度超载区重
度超载区预警周期预警素性质决定
631 超载程度划分
超载状态程度超载状态划分轻度超载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3 类级划分标准见表 66
表 66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预警分级标准
评价子 评价指标 超载状态级
轻度超载 中度超载 重度超载
石油天然
气煤等
矿业开发
指数 (6045) [4520) [200)

632 发展趋势分类
根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结合 1020 年矿产资源开发发展
趋势前政策重点倾划分出变优稳定变劣 3 种类型
指标划分标准见表 67采取劣原作发展趋势综合评价结

表 67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发展趋势分级标准
指标项
发展趋势类型
变优 稳定 变劣
矿业开发指数 增长 10 波动范围 10 减少 10

633 预警发布
超载界超载区域通组合承载状态级发展趋势类
型进行承载状态综合预警划分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等 4
预警级表 32 示 79
634 监测指标
结合承载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选取开采量采矿破坏
面积绿色矿山例矿山环境事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等作
监测指标(表 68)根年发布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权威
部门发布数进行更新
635 监测周期
针矿产资源特点结合承载状态预警结果设置普通监测区
重点监测区普通监测区针黄色蓝色预警区域重点监测区针
红色橙色预警区域监测周期表 68 示
表 68 矿产资源承载力监测指标监测周期
监测子 监测指标 监测周期
普通监测区 重点监测区
具体矿种
年开采量 少 1 次年 少 1 次年
采矿破坏面积 少 1 次年 少 1 次年
绿色矿山例 少 1 次年 少 1 次年
矿山环境事件 少 1 次年 少 1 次年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事件 少 1 次年 少 1 次年


第七章 成果提交求
71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
711 策建议
然诱发素类工程济活动质灾害造成损失等方
面进行分析统计针质环境调查监测预警治理理
制度建设区域规划修编等方面提出策建议
(1)基质环境子承载底评价成果结合目前济社
会发展现状趋势针区域规划中关质环境条件足缺80
失提出应完善策建议
(2)针质环境子承载状态评价成果结合相关标准
规划提出质环境开发限制保护建议者进步勘查治理
建议
(3)针质环境承载力预警结果制定级应措
施包括建议性措施强制性措施
712 专题成果
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成果报告图件数表 3
类形式表达
(1) 报告
研究区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报告章节容
包括前言研究区然理社会济概况评价监测预警指标体
系方法承载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策
建议结等
(2) 图件
研究区质环境承载力状况图分然单元承载力状况
图行政单元承载力状况图容包括文中提质环境承
载底评价图质环境承载状态动态评价图必镶图镶

(3) 数表
研究区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数表分然单
元数表行政单元数表表达评价基础数评价结果
7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成果
721 策建议
结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结果基持续发展81
理念更协调含水层系统社会济系统关系角度提出相应
策建议包括 3 方面:
(1)基水资源承载底评价结果更保护合理利
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生态质环境功角度提
出水资源理区域规划编制建议
(2)根水资源承载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提升
水资源潜力改善水水质生态功角度提出提升承载
底调控承载状态策
(3)针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制定级预警
应措施包括建议性措施强制性措施
722 专题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成果报告图件数表
3 类形式表达
(1)报告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报告章节
容包括前言研究区然理社会济概况评价监测预警指标
体系方法承载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
策建议结等
(2)图件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图分然单元承载力状
况图行政单元承载力状况图图面容包括水资源承载
底情况承载状态现状预警区分布级必镶图镶

(3)数表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数表分然82
单元数表行政单元数表容评价基础数评价结

73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成果
731 策建议
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结果更协调然资
源环境系统社会济系统关系角度提出相应策建议
容包括:
(1)提出承载力区域开发利建议区域规划编制建
议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等
(2)基济社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资源持续利区
域生态持续安全提出相应应措施短期应措施包括提高进
口降低消费资源代动储备等长期应措施包括出台相关
政策措施加技术创新力度转变消费观念等
732 专题成果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工作结束需提交成
果:
(1)报告
研究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报告章节容
包括前言研究区然理社会济概况评价监测预警指标体
系方法承载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策
建议结等
(2)图件
研究区矿产资源承载力状况图(然单元承载力状况图
者行政单元承载力状况图)图面容包括矿产资源承载底83
情况承载状态现状预警区分布级必镶图镶表
(3)数表
研究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数表(然单
元行政单元)容评价基础数评价结果84
附录
XX 省(区市)XX 县(市辖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监测预警报告提纲
前言
介绍项目背景务工作容资料源等基情况
二研究区概况
()然理概况
(二)社会济概况
(三)资源环境概况
重点介绍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土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素
基特点
三评价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评价指标方法
(二)监测预警指标方法
四承载力评价结果
()承载底评价结果
(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分介绍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土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素
承载力评价结果
五承载力预警结果
分介绍质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土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素
承载力预警结果
六策建议
针评价结果提出资源环境理区域规划编制建议提出提升承载
底调控承载状态策针预警结果制定级预警应措施
七结
85
附表
表 1 然单元水资源量统计表
水资源分区 区域面积
(km2)
评价面积
(km2)
矿化度
(gL)
开采资源量(104m3a) 开采资源模数
(万 m3km2·a) 备注 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山区 原盆区 合计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注:表格数字保留数点两位 86


表 2 行政单元水资源量统计表
行政单元 区域面积
(km2) 矿化度(gL) 开采资源量(104m3a) 开采资源模数
(万 m3km2·a) 备注
省级 市级 县级 山区 原盆区 合计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M<1
1≤M≤3
3<M<5
注:表格数字保留数点两位

《香当网》用户分享的内容,不代表《香当网》观点或立场,请自行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该内容是文档的文本内容,更好的格式请下载文档

下载文档,方便阅读与编辑

文档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4 香币 [ 分享文档获得香币 ]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技术要求总结

技术要求总结 管道类工程:   1.水电蒸气费在设计文件表二中按照标准体现。津电发<2004>775号。   2.开挖路面问题:开挖路面不应重复计算管道沟与人孔坑重复部分,路面开挖尺寸参见挖土方,路面赔补标准应在实际勘察中仔细核实,不得高估。(详细计算公式参照津电发<2004>775号文件执行)。   3.挖土方问题:2孔或4孔开挖管道沟宽度参考值应为:管孔外径为100mm,管孔间距为1

z***2 13年前 上传13452   0

技术要求的写法

技术要求的写法技术要求:1.未注锐边倒角0.5X45° .2.未注公差按标准ISO 2768-Z-m 和 ISO 2768-2-K3, 表面喷哑光漆淡橄榄绿色RAL6011技术要求:1, 全部焊缝采用手工电弧焊,2, 所有焊缝不得有熔蚀等缺陷3.未注锐边倒角0.5X45° .4.未注公差按标准ISO 2768-Z-m 和 ISO 2768-2-K5.本焊接

王***彦 9年前 上传611   0

技术员的职责要求

技术员的职责要求1. 根据生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包括领料、投料、开机、监控、充填、CIP清洁等。2. 分配工作任务,协调人手,做好相关记录。3. 及时汇报安全、质量问题,参与问题改进。4. 落实现场5S管理要求,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护。5. 培训新操作工。技术员的职责要求21、按照要求操作生产设备,确保安全生产,按时记录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准确完成生产记录;2、按照要求的项目、频率

l***u 2年前 上传485   0

车间技术组职责要求

车间技术组职责要求1、协助GMP洁净车间物料准备、仪器维护保养、安全巡查、清洁等;2、协助质量部进行产品质量检测;3、协助研发部完成研发样品制备;;车间技术组职责要求21、严格依照标准操作规程(SOP)、工艺规程、和批生产记录要求完成生产任务;2、执行工作范围内设施、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生产现场整齐、整洁;3、积极完成上级、部门和公司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车间技术组职责要求3

w***o 2年前 上传579   0

环境科学专业自我评价

环境科学专业自我评价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我叫xx,毕业于xx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的院校,普通的我却拥有一颗不

西***办 9年前 上传497   0

环境评价资源手册

环境评价资源手册〔更新〕世界银行环境局 1998 年 4 月第 23 号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经济的成功开展有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尽可能减少开发工程的不利环境影 响。环境评价〔EA〕能够将重要的环境信息综合到工程确认、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去,因 此已经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项重要工具。利用经济分析,可以通过比拟来确定工程的总体 经济效益是否会超过其本钱,并有

鬼***笑 2年前 上传365   0

优化营商环境强调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强调要求根据县政府研究,今天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凝聚改革共识,集聚发展动能,汇聚攻坚力量,坚定不移将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一要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梦***人 2年前 上传622   0

优化发展环境要求

一、充分认识继续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和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参加这两个活动的主动性。“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是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后续整改落实、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能基础的需要。因此,

q***0 14年前 上传16005   0

技术员工的自我评价

技术员工的自我评价  在xx网管项目部任职技术员以来,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历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技术工作。  过去的半年里,很感谢公司及项目部的支持,在管网项目部中担任技术员职务,施工中,在项目部很多同事的关心帮助下,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质检与管理,使我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做的

w***8 10年前 上传745   0

餐厅供暖改造技术要求

一楼职工餐厅、厨房、办公室、二楼厨房仍采用原集中热水供暖,二楼东侧包间、南侧贵宾间、二楼大厅、三楼贵宾间、三楼东侧预留包间、三楼北侧现厨师宿舍采用原办公大楼蓄热机组供暖,其中三楼东侧包间和三楼北侧现厨师宿舍预留供暖管路。

y***1 5年前 上传1165   0

PCB外协制板技术要求

PCB制板技术要求PCB型号名称: 版本号: PCB文件名称:技 术 要 求1板层: □单面板 ■双面板 □多层板____层。2材质: □FR1(电木) ■FR4(玻璃纤维) □CEM1(半玻璃纤维) □EM3 。3板厚: □0.8mm □1.0mm □1.2mm ■1.6mm □2.0mm 。4铜箔厚度:

t***8 9年前 上传942   0

明洞施工技术要求

明洞施工技术交底一、明洞开挖1.开挖之前各项准备工作应到位,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数据测量放样,打好边桩然后用白石灰撒出开挖边界线,开挖时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按照1:0.5的坡率开挖,施工时注意平安,防止边坡塌方。2、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着重考虑洞口边仰坡的截排水和坡面加固工作,严禁大开大挖以免施工扰动后破坏洞口边仰坡原状岩土体的稳定性。另外洞顶截水沟要事先施作,防止水流冲刷、渗

鬼***笑 8个月前 上传350   0

墩台施工技术要求

墩台施工技术要求 签发人:                     签收人:       墩台施工工程量较大,又是高空作业、所用机具设备和材料较多、工期较长,如何保证工程质量,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须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墩台施工基本要求是:各部尺寸准确;混凝土内实外光,强度符合要求。 墩台施工前,应将基础顶面冲洗干净。基础要凿除表面浮浆,整修连接钢筋。 一、模板 模板是混凝土墩台成

菜***5 13年前 上传14018   0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检测合格标准如下:1)氧气含量为19%—23%;2)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如:一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0mg/m3,硫化氢浓度不超过10mg/m3。3)可燃性气体含量低于其爆炸下限的10%,如:一氧化碳含量低于11.25%(爆炸下限为12.5%),丙烷含量低于1.89%(爆炸下限为2.1%)。2.有限空间作业要切实做好工艺处理,所有与有

小***库 2年前 上传2433   0

砌体工程相关技术要求

砌体工程相关技术要求 一、植筋 1、技术要求 1.1  钢筋植筋施工流程: 基面清理→划定位线→钻孔→清孔→孔径孔深验证→干燥清孔→钢筋清理除锈→注胶→植筋、养护→抽检→修复→验收 1.2  植筋孔径和孔深要求:A6.5钢筋:孔径10mm,孔深100mm;                        A8  钢筋:孔径12mm,孔深100mm;                  

1***2 6年前 上传2175   0

课堂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

姝***4 4年前 上传860   0

环境安全合规性评价报告

  XXX公司 报告日期 2011年12月27日  版    次 A/01 环境安全合规性评价报告 编制部门 综合管理部 页    码 第 5 页 共 5 页   一、 评价目的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评价分析。 二、 评价范围 在办公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因素。 三、 评价依据 1、 ISO14001:2004  GB/T28001-20

l***8 5年前 上传2750   0

环境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

环境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  毕业在即,回首四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四年来,去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深情厚谊下,我的生活有了升华的突破。 四年的光阴,让我懂得了许多贯穿中华民族精髓的传统美德,因而有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于老师我一直非常敬重,因为他们无私的传授知识。传授人生阅历,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扬了传承的精神!人们在这样一个神秘的大自然里繁衍后代,不断创新

D***8 9年前 上传492   0

环境影响评价报价单

  报 价 单   XXX公司: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有关规定,XXX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单位:万元   环评文件类型 投资金额 环评费用 合计 折扣 总计 编制 评估 小计 二期 报告书 80366.3 (建安费) 36.11 7.22

w***6 8年前 上传7449   0

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合同

合同登记编号: [2009 ]环评嘉ly第 04  号        类别:特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合同   委托单位(甲方): 受托单位(乙方):   本合同就甲方委托乙方与                                 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事宜,经友好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4***8 12年前 上传12055   0

《环境评价概论》学习心得

这学习我对于环境评价概述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

1***9 5年前 上传1992   0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合同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编制合同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合同编号:   

G***a 5年前 上传1557   0

课程设计环境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设计报告书 摘要本报告报告书对一个虚拟的拟建污染源对重庆大学A、B、C校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虚拟污染源位于整个的A、B、C校区上风向方向,即B区校园北偏东位置。为了能较为准确地对校园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在合理进行取舍后将校园划分为5个主要的功能区:食堂区、实验楼区、运动场区、学生住宿区、教学区。在每个功能区

郭***林 2年前 上传401   0

地质环境评价室工作总结

总站地质环境评价室2010年工作总结 根据总站机构改革的需要,2010年3月份成立总站地质环境评价室。自我室成立以来,在总站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及正确领导下,在总站各部门大力协助下,顺利的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 2010年,地质环境评价室紧紧围绕总站确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本部门新老职工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互相配合,按照“运转有序、协助有力”的标准,积极认真负责地去开展并完成

小***家 13年前 上传14223   0

环境与资源保护专业自我评价

环境与资源保护专业自我评价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让我成为不仅有知识还有这一颗永远求真求实的心的有志青年,让我能够去创造我的价值并去认真实现自我的价值,相信我所学的知识会对接下来的找工作面试中发挥到作用,让以后工作和生活都充满阳光。我会继续努力,爱拼才能赢得更精彩。为此,我为自己四年的学习成果在这即将毕业的时刻,做自我鉴定如下:  在环院的日子里,生活中充满阳光,人与人之间都坦诚相待。同

王***凯 10年前 上传6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