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home doc ppt pdf
请输入搜索内容

热门搜索

年终总结 个人简历 事迹材料 租赁合同 演讲稿 项目管理 职场社交

理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24专题八 立体几何第二十四讲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附解析答案

橘子小小

贡献于2020-04-07

字数:57981 关键词: 数学 答案



专题八 立体
第二十四讲 空间量立体
2019 年
1(2019 全国Ⅰ理 18)图直四棱柱 ABCD–A1B1C1D1 底面菱形AA14AB2∠
BAD60°EMN 分 BCBB1A1D 中点.


(1)证明:MN∥面 C1DE
(2)求二面角 AMA1N 正弦值.
2(2019 北京理 16)图四棱锥 P ABCD 中 PA ABCD 面 AD CD
AD BCP 23PA AD CD BC   .E PD 中点点 F PC 1
3
PF
PC  .











(Ⅰ)求证:CD PAD 面
(Ⅱ)求二面角 F AE P余弦值
(Ⅲ)设点 G PB 2
3
PG
PB  判断直线 AG 否面 AEF 说明理
3 ( 2019 浙江 19 ) 图 已 知 三 棱 柱 1 1 1ABC A B C 面 11A ACC  面
ABC 90ABC   1130 BAC AA AC ACEF     分 ACA1B1 中点
(1)证明: EF BC
(2)求直线 EF 面 A1BC 成角余弦值


4(2019 江苏 16)图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DE 分 BCAC 中点ABBC.
求证:(1)A1B1∥面 DEC1
(2)BE⊥C1E.

5(2019 全国Ⅲ理 19)图 1 矩形 ADEBRt△ABC 菱形 BFGC 组成面图形
中 AB1BEBF2∠FBC60° ABBC 折起 BE BF 重合连结 DG
图 2
(1)证明:图 2 中 ACGD 四点面面 ABC⊥面 BCGE
(2)求图 2 中二面角 BCGA


6(2019 全国Ⅱ理 17)图长方体 ABCD–A1B1C1D1 底面 ABCD 正方形点 E 棱
AA1 BE⊥EC1


(1)证明:BE⊥面 EB1C1
(2) AEA1E求二面角 B–EC–C1 正弦值
7(2019 北京理 16)图四棱锥 P ABCD 中 PA ABCD 面 AD CD
AD BCP 23PA AD CD BC   .E PD 中点点 F PC 1
3
PF
PC  .











(Ⅰ)求证:CD PAD 面
(Ⅱ)求二面角 F AE P余弦值
(Ⅲ)设点 G PB 2
3
PG
PB  判断直线 AG 否面 AEF 说明理
8( 2019 浙江 19 ) 图 已 知 三 棱 柱 1 1 1ABC A B C 面 11A ACC  面
ABC 90ABC   1130 BAC AA AC ACEF     分 ACA1B1 中点
(1)证明: EF BC
(2)求直线 EF 面 A1BC 成角余弦值


9(2019 全国Ⅲ理 19)图 1 矩形 ADEBRt△ABC 菱形 BFGC 组成面图形
中 AB1BEBF2∠FBC60° ABBC 折起 BE BF 重合连结 DG
图 2
(1)证明:图 2 中 ACGD 四点面面 ABC⊥面 BCGE
(2)求图 2 中二面角 BCGA


10(2019 全国Ⅱ理 17)图长方体 ABCD–A1B1C1D1 底面 ABCD 正方形点 E 棱
AA1 BE⊥EC1

(1)证明:BE⊥面 EB1C1
(2) AEA1E求二面角 B–EC–C1 正弦值
11(全国Ⅰ理 18)图直四棱柱 ABCD–A1B1C1D1 底面菱形AA14AB2∠BAD60°
EMN 分 BCBB1A1D 中点.



(1)证明:MN∥面 C1DE
(2)求二面角 AMA1N 正弦值.
12(2019 北京理 16)图四棱锥 P ABCD 中 PA ABCD 面 AD CD
AD BCP 23PA AD CD BC   .E PD 中点点 F PC 1
3
PF
PC  .











(Ⅰ)求证:CD PAD 面
(Ⅱ)求二面角 F AE P余弦值
(Ⅲ)设点 G PB 2
3
PG
PB  判断直线 AG 否面 AEF 说明理
13(2019 天津理 17) 图 AE  面 ABCDCF AE AD BC∥ ∥
1 2AD AB AB AD AE BC    
(Ⅰ)求证: BF ∥面 ADE
(Ⅱ)求直线CE 面 BDE 成角正弦值
(Ⅲ)二面角 E BD F余弦值 1
3
求线段CF 长



20102018 年
解答题
1.( 2018 全国卷Ⅰ)图四边形 ABCD正方形EF 分 AD BC 中点
DF 折痕 DFC△ 折起点C 达点 P 位置 PF BF .
(1)证明:面 PEF  面 ABFD
(2)求 DP 面 成角正弦值.
P
FE
DC
BA

2.(2018 北京)图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CC  面 ABC DEFG
分 1AA AC 11AC 1BB 中点 5AB BC 1 2AC AA.

C1
B1
A1
G
F
E
D
C
BA

(1)求证: AC ⊥面 BEF
(2)求二面角 1B CD C余弦值
(3)证明:直线 FG 面 BCD相交.
3.(2018 全国卷Ⅱ)图三棱锥 P ABC 中 22AB BC PA PB PC  
4AC  O AC 中点.
(1)证明: PO  面 ABC
(2)点 M 棱 BC 二面角 M PA C 30 求 PC 面 PAM 成角
正弦值.
O
M
P
C
B
A

4.( 2018 全国卷Ⅲ)图边长 2 正方形 ABCD面半圆弧CD 面垂
直 M 异CD 点.
(1)证明:面 AMD  面 BMC
(2)三棱锥 M ABC 体积时求面 MAB 面 MCD 成二面角正弦值.

M
DC
BA

5.(2018 天津)图 AD BC∥ 2AD BC AD CD EG AD∥ EG AD
CD FG∥ 2CD FG DG  面 ABCD 2DA DC DG   .
(1) M CF 中点 N EG 中点求证: MN ∥面CDE
(2)求二面角 E BC F正弦值
(3)点 P 线段 DG 直线 BP 面 ADGE 成角60 求线段 DP 长.
N
A
B
C
D
E
FG
M

6.( 2018 江苏)图正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 2AB AA点 PQ 分 11AB
BC 中点.
A
B
C
Q
P
A1 C1
B1

(1)求异面直线 BP 1AC 成角余弦值
(2)求直线 1CC 面 1AQC 成角正弦值.
7.( 2017 新课标Ⅰ)图四棱锥 P ABCD 中AB ∥CD 90BAP CDP    .

DC
BA
P

(1)证明:面 PAB ⊥面 PAD
(2) PA PD AB DC   90APD 求二面角 A PB C余弦值.
8.( 2017 新课标Ⅱ)图四棱锥 P ABCD 中侧面 PAD 等边三角形垂直底面
三角形 ABCD 1
2AB BC AD 90BAD ABC    E PD 中点.
EM
D
CB
A
P

(1)证明:直线CE ∥面 PAB
(2)点 M 棱 PC 直线 BM 底面 ABCD成角 45 求二面角 M AB D
余弦值
9.( 2017 新课标Ⅲ)图四面体 ABCD中 ABC 正三角形 ACD 直角三角形
ABD CBD   AB BD .

A
B
C
D
E

(1)证明:面 ACD ⊥面 ABC
(2) AC 面交 BD 点 E面 AEC 四面体 ABCD分成体积相等两部分
求二面角 D AE C余弦值.
10.(2017 天津)图三棱锥 P ABC 中 PA ⊥底面 ABC 90BAC  .点 D
EN 分棱 PC BC 中点 M 线段 AD 中点 4PA AC
2AB  .
(Ⅰ)求证: MN ∥面 BDE
(Ⅱ)求二面角C EM N正弦值
(Ⅲ)已知点 H 棱 直线 NH 直线 BE 成角余弦值 7
21
求线段
AH 长.

11.(2017 北京)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正方形面 PAD ⊥
面 点 M 线段 PB PD 面 MAC 6PA PD 4AB  .
(Ⅰ)求证: 中点
(Ⅱ)求二面角 B PD A
(Ⅲ)求直线 MC 面 BDP 成角正弦值.


12.( 2016 年北京) 图四棱锥 P ABCD 中面 PAD  面 ABCDPA PD
PA PD AB AD 1AB  2AD  5AC CD

(1)求证: PD 面 PAB
(2)求直线 PB 面 PCD成角正弦值
(3)棱 PA 否存点 M BM 面 PCD?存求 AM
AP

存说明理
13.( 2016 年山东)图示圆台中AC 底面圆O 直径EF 底面圆O
直径 FB 圆台条母线
(I)已知GH 分 EC FB 中点求证:GH ∥面 ABC
(II)已知 EF FB 1
2 AC 23 AB BC .求二面角 F BC A余弦值

14.( 2016 年天津)图正方形 ABCD中心O四边形OBEF 矩形面
⊥面 点G AB 中点 2AB BE.
(Ⅰ)求证: EG ∥面 ADF
(Ⅱ)求二面角O EF C正弦值

(Ⅲ)设 H 线段 AF 点 AH 2
3 HF 求直线 BH 面CEF 成角
正弦值
E
CD
A
F
B
O
H
G

15.( 2015 新课标Ⅰ)图四边形 ABCD菱形 120ABCEF面
侧两点 BE ⊥面 DF ⊥面 BE 2 DF AE ⊥ EC .
(Ⅰ)证明:面 AEC ⊥面 AFC
(Ⅱ)求直线 AE 直线CF 成角余弦值.

16.( 2015 福建)图体 ABCDE 中四边形 ABCD矩形 AB ^ 面 BEG
BE ^ EC 2AB BE EC   GF 分线段 BE DC 中点.

(Ⅰ)求证:GF ∥面 ADE
(Ⅱ)求面 AEF 面 BEC 成锐二面角余弦值.
17.(2015 山东)图三棱台 DEF ABC 中 2AB DE GH分 AC BC 中
点.


(Ⅰ)求证: BC 面 FGH
(Ⅱ)CF ⊥面 ABC AB ⊥ BC CF DE ∠ BAC 45 求面 FGH
面 ACFD成角(锐角).
18.( 2015 陕西)图1直角梯形 ΑΒCD 中 ΑDΒC
2ΒΑD  1ΑΒΒC
2ΑD  Ε ΑD 中点O AC BE 交点. ΑΒΕ 折起 1A BE
位置图 2 .

(Ⅰ)证明:CD  面 1AOC
(Ⅱ)面 1A BE  面 BCDE求面 1A BC 面 1ACD 夹角余弦值.
19.( 2014 新课标 2)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矩形PA ⊥面
E PD 中点.
(Ⅰ)证明: PB ∥面 AEC
(Ⅱ)设二面角 D AE C 60°AP 1AD 3 求三棱锥 E ACD 体积.

20.( 2014 山东)图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中底面 ABCD 等腰梯形
60 DAB 22AB CDM 线段 AB 中点.

M
A1
AB
B1
D1 C1
DC

(Ⅰ)求证: 1 1 1C M A ADD面
(Ⅱ) 1CD 垂直面 ABCD 13CD 求 面 11CDM 面 成
角(锐角)余弦值.
21.(2014 辽宁)图 ABC BCD 面互相垂直 2AB BC BD  
0120ABC DBC    EF 分 ACDC 中点.
(Ⅰ)求证: EF BC
(Ⅱ)求二面角 E BF C正弦值.
A
D
CB
F
E

22. (2014 新课标 1)图三棱锥 1 1 1ABC A B C 中侧面 11BB C C 菱形 1AB B C .
(Ⅰ) 证明: 1AC AB
(Ⅱ) 1AC AB o
1 60CBB AB BC 求二面角 1 1 1AABC余弦值.

23.( 2014 福建)行四边形 ABCD 中 1AB BD CD   AB BD CD BD
ABD BD 折起面 ABD  面 BCD图.

BD
C
A
M

(Ⅰ)求证: AB  CD
(Ⅱ) M AD 中点求直线 AD 面 MBC 成角正弦值.
24.(2014 浙江)图四棱锥 BCDEA 中面 ABC 面 BCDE
90CDE BED    2AB CD 1DE BE 2AC  .
(Ⅰ)证明: DE 面 ACD
(Ⅱ)求二面角 EADB  .
A
D
EB
C

25.( 2014 广东)图 4四边形 ABCD正方形 PD 面 ABCD 030DPC
AF PC 点 FFE CD交 PD 点 E.
(Ⅰ)证明:CF ADF 面
(Ⅱ)求二面角 D AF E余弦值.

26.(2014 湖南)图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棱长相等 AC BD O
1 1 1 1 1ACBDO 四边形 1 1 1 1ACC A BDD B四边形 均矩形.

(1)证明: 1 OO ABCD 底面
(2) 1160 CBA C OB D   求二面角 余弦值.
O1
O
B1
BC
DA
A1
C1
D1

27.( 2014 陕西)四面体 ABCD 三视图图示 AB 中点 E 作行 AD BC
面分交四面体棱 CADCBD 点 HGF.
俯视图
左视图视图
1
2
2
A
B
CD
F
G
H
E

(Ⅰ)证明:四边形 EFGH 矩形
(Ⅱ)求直线 AB 面 夹角 正弦值.
28.(2013 新课标Ⅰ)图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CA CB 1AB AA 1BAA 60°.

(Ⅰ)证明 1AB AC
(Ⅱ)面 ABC ⊥面 11AA B B AB CB 求直线 1AC面 11BB C C 成角
正弦值.
29.( 2013 新课标Ⅱ)图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DE分 1AB BB 中点

1
2
2AA AC CB AB  


E
D
C
B
A
A1
B1
C1

(Ⅰ)证明: 1BC 面 1ACD
(Ⅱ)求二面角 1DACE正弦值.
30.(2013 广东)图 1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 90A   6BC  DE分
AC AB 点 2CD BEO BC 中点 ADE DE 折起图 2
示四棱锥 A BCDE 中 3AO 

(Ⅰ) 证明 AO 面 BCDE
(Ⅱ) 求二面角 A CD B面角余弦值
31.(2013 陕西)图 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底面 ABCD正方形O 底
面中心 1AO⊥面 1 2AB AA 
O
D1
B1
C1
D
A
C
B
A1

(Ⅰ)证明: 1AC⊥面 11BB D D
(Ⅱ)求面 1OCB 面 夹角 .

32.( 2013 湖北)图 AB 圆O 直径点C 圆O 异 AB点直线 PC 
面 ABC EF 分 PA PC 中点.

(Ⅰ)记面 BEF 面 ABC 交线l 试判断直线l 面 PAC 位置关系
加证明
(Ⅱ)设(I)中直线 l 圆 交点 D点Q 满足 1
2DQ CP .记直
线 PQ 面 ABC 成角 异面直线 PQ EF 成角 二面角
E l C  求证:sin sin sin   .
33.(2013 天津) 图 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中侧棱 1AA⊥底面 ABCDAB DC∥
AB AD 1AD CD 1 2AA ABE 棱 1AA 中点.
B
CC1
B1
DD1
A1A
E

(Ⅰ)证明 11B C CE
(Ⅱ)求二面角 11B CE C正弦值
(Ⅲ)设点 M 线段 1CE直线 AM 面 11ADD A 成角正弦值 2
6

线段 长.
34.( 2012 新课标)图直三棱柱 111 CBAABC  中 1
1
2AC BC AA D 棱 1AA
中点 BDDC 1 .


(Ⅰ)证明: BCDC 1 (Ⅱ)求二面角 11 CBDA  .
35.( 2012 福建)图长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1 1AA ADE CD 中点

(Ⅰ)求证: 11B E AD
(Ⅱ)棱 1AA 否存点 P DP ∥面 1B AE ?存求 AP 行
存求 长存说明理.[
(Ⅲ)二面角 11ABEA 30°求 AB 长.
36.( 2012 浙江)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边长 23菱形 120BAD  
PA 面 ABCD 26PA  MN 分 PB PD 中点.

(Ⅰ)证明: MN 面
(Ⅱ)点 A 作 AQ PC 垂足点Q求二面角 A MN Q面角余弦值.
37.(2011 新课标)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行四边形 60DAB  
A
CB
1B
1A
D
1C

2AB AD PD 底面 ABCD.

(Ⅰ)证明: PA BD
(Ⅱ) PD AD 求二面角 A PB C余弦值.
38.(2011 安徽)图 ABCDEFG 面体面 ABED 面 AGFD 垂直点O
线段 AD 1 2OA ODOAB OAC ODE ODF 正三角形.
(Ⅰ)证明直线 BC ∥ EF
(Ⅱ)求棱锥 F OBED 体积.

39.(2011 江苏)图四棱锥 ABCDP  中面 PAD  面 AB AD
BAD 60°EF 分 AP AD 中点.
求证:(Ⅰ)直线 EF ∥面 PCD
(Ⅱ)面 BEF  面 PAD .

40.(2010 广东)图 ¼AEC 半径 a 半圆 AC 直径点 E »AC 中点点 B
点C 线段 AD 三等分点面 AEC 外点 F 满足 5FB FD a 6EF a .


(Ⅰ)证明: EB FD
(Ⅱ)已知点 QR线段 FE FB 点 2
3FQ FE 2
3FR FB 求面 BED
面 RQD 成二面角正弦值.
41.( 2010 新课标)图已知四棱锥 P ABCD 底面等腰梯形 AB CD∥
AC BD 垂足 H PH 四棱锥高 E AD 中点

(Ⅰ)证明: PE BC
(Ⅱ) 60APB ADB    求直线 PA 面 PEH 成角正弦值.
42.( 2010 天津)图长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EF 分棱 BC 1CC
点 2CF AB CE 1 1 2 4AB AD AA  .

(Ⅰ)求异面直线 EF 1AD成角余弦值

(Ⅱ)证明 AF  面 1A ED
(Ⅲ)求二面角 1A ED F正弦值.
专题八 立体
第二十四讲 空间量立体
答案部分
2019 年
1解析:(1)连结B1CME.
ME分BB1BC中点ME∥B1CME 1
2 B1C.
NA1D中点ND A1D.
题设知A1B1 P DCB1C PA1DME P ND
四边形MNDE行四边形MN∥ED.
MN  面EDC1MN∥面C1DE.
(2)已知DE⊥DA.
D坐标原点 DA
uuur 方x轴正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NM
DC
BA
D1 C1
B1A1
z
y
x

(200)AA1(204)(1 32)M(102)N 1 (00 4)AA
uuur
1 ( 1 3 2)AM   
uuuur

1 ( 10 2)AN  
uuur
1 ( 10 2)AN  
uuur

设 ()x y zm 面A1MA法量 1
1
0
0
AM
AA
 

uuuur
uuur
m
m

3 2 0
40
x y z
z
   

. 取 ( 310)m .
设 ()pqrn 面A1MN法量
1
0
0
MN
AN
 

uuur
uuur


n
n

30
20
q
pr
  

.取 (20 1)n .
2 3 15cos | | 525
    
‖
mnmn mn

二面角 1A MA N正弦值 10
5

2解析:(I) PA 面 ABCD PA CD
AB CD CD  面 PAD
(II) A 作 AD 垂线交 BC 点 M 面 PA AM PA AD
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A(000)B(210)C(220)
D(020)P(002) E PD 中点 E(011)
 011AE 
uuur
 22 2PC 
uuur
 002AP 
uuur

1 2 2 23 3 3 3PF PC   
uuur uuur
224333AF AP PF    
uuur uuur uuur

设面 AEF 法量  x y zn
0
0
AE
AF
  
uuuv
uuuv
n
n

0
2 2 4 03 3 3
yz
x y z
   

令 z1 y1x1  1 11  n
面 PAD 法量  100p 3cos 3
  
np< n p > np

二面角 FAEP 锐角余弦值 3
3

z
y
x
B
G
P
FE
D
CM
A

(III)直线 AG 面 AEF 点 G PB 2 3
PG
PB   2 1 2 PB   
uur

2 4 2 43 3 3 3PG PB    
uuur uur
4 2 23 3 3AG AP PG    
uuur uuur uuur

(II)知面 AEF 法量  1 11  n
4220333AG   
uuur
n 直线 AG 面 AEF
3解析:方法:
(I)连接A1EA1AA1CEAC中点A1E⊥AC
面A1ACC1⊥面ABCA1E 面A1ACC1
面A1ACC1∩面ABCAC
A1E⊥面ABCA1E⊥BC
A1F∥AB∠ABC90°BC⊥A1F
BC⊥面A1EF
EF⊥BC

(Ⅱ)取BC中点G连接EGGFEGFA1行四边形.
A1E⊥面ABCAE1⊥EG行四边形EGFA1矩形.
(I)BC⊥面EGFA1面A1BC⊥面EGFA1
EF面A1BC射影直线A1G
连接A1G交EFO∠EOG直线EF面A1BC成角(补角)
妨设AC4Rt△A1EG中A1E2 3 EG
OA1G中点 1 15
22
AGEO OG  

2 2 2 3cos 25
EO OG EGEOG EO OG
  

直线EF面A1BC成角余弦值 3
5

方法二:
(Ⅰ)连接A1EA1AA1CEAC中点A1E⊥AC
面A1ACC1⊥面ABCA1E 面A1ACC1
面A1ACC1∩面ABCACA1E⊥面ABC
图点E原点分射线ECEA1yz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妨设AC4
A1(002 3 )B(10) 1( 332 3)B 33( 2 3)22FC(020)
33( 2 3)22EF  ( 310)BC  .
0EF BC EF BC .
(Ⅱ)设直线EF面A1BC成角
(Ⅰ) 1 (02 2 3)AC 
设面A1BC法量 ()x y zn

1
0
0
BC
AC
  
n
n

30
30
xy
yz
  


取 (1 31)n 4sin cos 5
EF
EF
EF


    

n
n
n

直线 EF 面 A1BC 成角余弦值 3
5
4证明:( 1) DE 分 BCAC 中点
ED∥AB
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A1B1
A1B1∥ED
ED⊂面 DEC1A1B1  面 DEC1
A1B1∥面 DEC1
(2) ABBCE AC 中点 BE⊥AC
三棱柱 ABCA1B1C1 直棱柱 CC1⊥面 ABC
BE⊂面 ABC CC1⊥BE
C1C⊂面 A1ACC1AC⊂面 A1ACC1C1C∩ACC
BE⊥面 A1ACC1
C1E⊂面 A1ACC1 BE⊥C1E

32(2019 全国Ⅲ理 19)图 1 矩形 ADEBRt△ABC 菱形 BFGC 组成面图形
中 AB1BEBF2∠FBC60° ABBC 折起 BE BF 重合连结 DG
图 2
(1)证明:图 2 中 ACGD 四点面面 ABC⊥面 BCGE
(2)求图 2 中二面角 BCGA


5解析(1)已知AD BECG BEAD CGADCG确定面A
CGD四点面.
已知AB  BEAB BCAB 面BCGE.
AB  面ABC面ABC 面BCGE.
(2)作EH BC垂足H.EH 面BCGE面BCGE 面ABCEH
面ABC.
已知菱形BCGE边长2∠EBC60°求BH1EH 3 .
H坐标原点 HC 方x轴正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H xyz

A(–110)C(100)G(20 3 )CG (10) AC (2
–10).
设面ACGD法量n(xyz)
0
0
CG
AC
  
n
n
3 0
2 0
xz
xy
  

取n(36– 3 ).
面BCGE法量取m(010) 3cos | || | 2
   nmnm nm

二面角B–CG–A30°.
6解析:(1)已知
11BC  面
11ABB A BE  面
11ABB A
BE .
1BE EC BE 面 11EB C .
(2)(1)知 1 90BEB  .题设知 11Rt RtABE A B E△ △ 45AEB  
AE AB 1 2AA AB .
D 坐标原点 DA 方x轴正方||DA 单位长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
标系Dxyz
z
y
x
C(010)B(110) 1C(012)E(101) (100)CB  (1 11)CE 
1 (002)CC  .
设面EBC法量n(xyx)
0
0
CB
CE
  
n
n
0
0
x
x y z

   

取n (0 1 1)
设面 1ECC 法量m(xyz)
1 0
0
CC
CE
  
m
m
2 0
0
z
x y z

   

取m(110).
1cos | || | 2
   nmnm nm

二面角
1B EC C正弦值 3
2

7解析:(I) PA 面 ABCD PA CD
AB CD CD  面 PAD
(II) A 作 AD 垂线交 BC 点 M 面 PA AM PA AD
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A(000)B(210)C(220)
D(020)P(002) E PD 中点 E(011)
 011AE 
uuur
 22 2PC 
uuur
 002AP 
uuur

1 2 2 23 3 3 3PF PC   
uuur uuur
224333AF AP PF    
uuur uuur uuur

设面 AEF 法量  x y zn
0
0
AE
AF
  
uuuv
uuuv
n
n

0
2 2 4 03 3 3
yz
x y z
   

令 z1 y1x1  1 11  n
面 PAD 法量  100p 3cos 3
  
np< n p > np

二面角 FAEP 锐角余弦值 3
3

z
y
x
B
G
P
FE
D
CM
A

(III)直线 AG 面 AEF 点 G PB 2 3
PG
PB   2 1 2 PB   
uur

2 4 2 43 3 3 3PG PB    
uuur uur
4 2 23 3 3AG AP PG    
uuur uuur uuur

(II)知面 AEF 法量  1 11  n
4220333AG   
uuur
n 直线 AG 面 AEF
8解析:方法:
(I)连接A1EA1AA1CEAC中点A1E⊥AC
面A1ACC1⊥面ABCA1E 面A1ACC1
面A1ACC1∩面ABCAC
A1E⊥面ABCA1E⊥BC
A1F∥AB∠ABC90°BC⊥A1F
BC⊥面A1EF
EF⊥BC

(Ⅱ)取BC中点G连接EGGFEGFA1行四边形.
A1E⊥面ABCAE1⊥EG行四边形EGFA1矩形.
(I)BC⊥面EGFA1面A1BC⊥面EGFA1
EF面A1BC射影直线A1G
连接A1G交EFO∠EOG直线EF面A1BC成角(补角)
妨设AC4Rt△A1EG中A1E2 3 EG
OA1G中点 1 15
22
AGEO OG  

2 2 2 3cos 25
EO OG EGEOG EO OG
  

直线EF面A1BC成角余弦值 3
5

方法二:
(Ⅰ)连接A1EA1AA1CEAC中点A1E⊥AC
面A1ACC1⊥面ABCA1E 面A1ACC1
面A1ACC1∩面ABCACA1E⊥面ABC
图点E原点分射线ECEA1yz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妨设AC4
A1(002 3 )B(10) 1( 332 3)B 33( 2 3)22FC(020)
33( 2 3)22EF  ( 310)BC  .
0EF BC EF BC .
(Ⅱ)设直线EF面A1BC成角
(Ⅰ) 1 (02 2 3)AC 
设面A1BC法量 ()x y zn

1
0
0
BC
AC
  
n
n

30
30
xy
yz
  


取 (1 31)n 4sin cos 5
EF
EF
EF


    

n
n
n

直线EF面A1BC成角余弦值 3
5
9解析(1)已知AD BECG BEAD CGADCG确定面A
CGD四点面.
已知AB  BEAB BCAB 面BCGE.
AB  面ABC面ABC 面BCGE.
(2)作EH  BC垂足H.EH  面BCGE面BCGE 面ABCEH
面ABC.
已知菱形BCGE边长2∠EBC60°求BH1EH 3 .
H坐标原点 HC 方x轴正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H xyz

A(–110)C(100)G(20 3 )CG (10) AC (2
–10).
设面ACGD法量n(xyz)
0
0
CG
AC
  
n
n
3 0
2 0
xz
xy
  

取n(36– 3 ).
面BCGE法量取m(010) 3cos | || | 2
   nmnm nm

二面角B–CG–A30°.
10解析:(1)已知
11BC  面
11ABB A BE  面
11ABB A
BE .
1BE EC BE 面 11EB C .
(2)(1)知 1 90BEB  .题设知 11Rt RtABE A B E△ △ 45AEB  
AE AB 1 2AA AB .
D 坐标原点 DA 方x轴正方||DA 单位长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
标系Dxyz
z
y
x
C(010)B(110) 1C(012)E(101) (100)CB  (1 11)CE 
1 (002)CC  .
设面EBC法量n(xyx)
0
0
CB
CE
  
n
n
0
0
x
x y z

   

取n (0 1 1)
设面 1ECC 法量m(xyz)
1 0
0
CC
CE
  
m
m
2 0
0
z
x y z

   

取m(110).
1cos | || | 2
   nmnm nm

二面角 1B EC C正弦值 3
2

11解析:(1)连结B1CME.
ME分BB1BC中点ME∥B1CME 1
2 B1C.
NA1D中点ND A1D.
题设知A1B1 P DCB1C PA1DME P ND
四边形MNDE行四边形MN∥ED.
MN  面EDC1MN∥面C1DE.
(2)已知DE⊥DA.
D坐标原点 DA
uuur 方x轴正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NM
DC
BA
D1 C1
B1A1
z
y
x

(200)AA1(204)(1 32)M(102)N 1 (00 4)AA
uuur
1 ( 1 3 2)AM   
uuuur

1 ( 10 2)AN  
uuur
1 ( 10 2)AN  
uuur

设 ()x y zm 面A1MA法量 1
1
0
0
AM
AA
 

uuuur
uuur
m
m

3 2 0
40
x y z
z
   

. 取 ( 310)m .
设 ()pqrn 面A1MN法量
1
0
0
MN
AN
 

uuur
uuur


n
n

30
20
q
pr
  

.取 (20 1)n .
2 3 15cos | | 525
    
‖
mnmn mn

二面角 1A MA N正弦值 10
5

12解析:(I) PA 面 ABCD PA CD
AB CD CD  面 PAD
(II) A 作 AD 垂线交 BC 点 M 面 PA AM PA AD
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A(000)B(210)C(220)
D(020)P(002) E PD 中点 E(011)
 011AE 
uuur
 22 2PC 
uuur
 002AP 
uuur

1 2 2 23 3 3 3PF PC   
uuur uuur
224333AF AP PF    
uuur uuur uuur

设面 AEF 法量  x y zn
0
0
AE
AF
  
uuuv
uuuv
n
n

0
2 2 4 03 3 3
yz
x y z
   

令 z1 y1x1  1 11  n
面 PAD 法量  100p 3cos 3
  
np< n p > np

二面角 FAEP 锐角余弦值 3
3

z
y
x
B
G
P
FE
D
CM
A

(III)直线 AG 面 AEF 点 G PB 2 3
PG
PB   2 1 2 PB   
uur

2 4 2 43 3 3 3PG PB    
uuur uur
4 2 23 3 3AG AP PG    
uuur uuur uuur

(II)知面 AEF 法量
4220333AG   
uuur
n 直线 AG 面 AEF


13解析 题意建立 A 原点分 AB AD AE 方 x 轴 y 轴 z 轴
正方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示 (000) (100) (120) (010)ABCD
(002)E设 ( 0)CF h h>  12Fh
(Ⅰ)题意 (100)AB  面 ADE 法量 (02 )BF h 0BF AB
直线 BF 面 ADE BF ∥面 ADE
(Ⅱ)题意 ( 110) ( 102) ( 1 22)BD BE CE      
设 ()x y zn 面 BDE 法量 0
0
BD
BE
  
n
n
0
20
xy
xz
  
  
妨令 1z 
(221)n 4cos 9| || |
CECE
CE
  nn
n

直线CE 面 BDE 成角正弦值 4
9
(Ⅲ)设 ()x y zm 面 BDF 法量 0
0
BD
BF
  
m
m
0
20
xy
y hz
  
 

妨令 1y  211 h

m
题意
2
24| | 1cos | || | 3432
h
h
    

mnmn mn
解 8
7h  检验符合题意
线段CF 长 8
7






20102018 年

1.解析(1)已知 BF ⊥ PF ⊥ EF ⊥面 PEF.
BF  面 ABFD 面 PEF ⊥面 .
(2)作 PH ⊥ 垂足 H.(1) PH ⊥面 .
H 坐标原点HF 方 y 轴正方||BF 单位长建立图示空间直
角坐标系 H xyz .
H
z
y
x
P
F
E
DC
BA

(1) DE ⊥ PE . DP 2 1 PE 3 .
PF 1 EF 2 PE ⊥ PF .
3
2PH 3
2EH .
(000)H 3(00 )2P 3( 1 0)2D 33(1 )22DP
3(00 )2HP  面 法量.
设 DP 面 ABFD 成角
3
34sin | | 4| | | | 3
HP DP
HP DP
   


面 成角正弦值 3
4

2.解析(1)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 1CC ⊥面 ABC
∴四边形 11A ACC 矩形.
EF 分 AC 11AC 中点
∴ ⊥ EF .
∵ AB BC .
∴ ⊥ BE
∴ ⊥面 BEF .
(2)(1)知 ⊥ ⊥ BE ∥ .
⊥面 ∴ ⊥面 .
∵  面 ∴ ⊥ .
图建立空间直角坐称系 E xyz .
z
yx
C1
B1
A1
G
F
E
D
C
BA

题意 (020)B( 100)C  (101)D(002)F(021)G.
∴ (2 0 1)CD
uuur
(1 2 0)CB
uur

设面 BCD法量 ()abc n
∴ 0
0
CD
CB
 

uuur
uur
n
n
∴ 20
20
ac
ab

 

令 2a  1b  4c 
∴面 BCD法量 (2 1 4)  n
∵面 1CDC 法量 (0 2 0)EB
uur

∴ 21cos 21| || |
EBEB
EB
   
uuruur
uurnn
n

图二面角 1B CD C钝角二面角 余弦值 21
21 .
(3)面 法量 (2 1 4)  n ∵ (021)G(002)F
∴ (0 2 1)GF 
uuur
∴ 2GF  
uuur
n ∴ n GF
uuur
垂直
∴GF 面 行面 ∴ 面 相交.
3.解析(1) 4AP CP AC   O AC 中点OP AC 23OP  .
连结OB . 2
2AB BC AC ABC△ 等腰直角三角形
OB AC 1 22OB AC.
2 2 2OP OB PB知 PO OB .
OP OB OP AC 知 PO  面 ABC .
(2)图O 坐标原点OB
uuur
方 x 轴正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z
y
x
A
B
C
P
M
O

已知 (000)O(200)B(0 20)A(020)C(002 3)P
(022 3)AP
uuur
取面 PAC 法量 (200)OB 
uuur

设 ( 2 0)(0 2)≤M a a a ( 4 0)AM a a
uuur

设面 PAM 法量 ()x y zn .
0 0AP AM   
uuur uuur
nn 2 2 3 0
(4 ) 0
yz
ax a y
    
取 ( 3( 4) 3 )a a a  n

2 2 2
2 3( 4)cos
2 3( 4) 3
aOB
a a a

  
uuur
n .已知 3| cos | 2OB 
uuur
n .

2 2 2
2 3 | 4| 3 22 3( 4) 3
a
a a a

  
.解 4a  (舍) 4
3a  .
8 3 4 3 4()3 3 3  n . (02 2 3)PC 
uuur
3cos 4PC 
uuur
n .
PC 面 PAM 成角正弦值 3
4

4.解析(1)题设知面CMD⊥面 ABCD交线CD .
BC ⊥  面 ⊥面 ⊥ DM .
M CD 异CD 点 DC 直径 DM ⊥CM .
CM C DM ⊥面 BMC.
DM 面 AMD面 ⊥面 .
(2) D 坐标原点 DA 方 x 轴正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
z
y
x
AB
CD
M

三棱锥 M ABC 体积时 M 中点.
题设 (000)D(200)A(220)B(020)C(011)M
( 211)AM  (020)AB  (200)DA 
设 ()x y zn 面 MAB 法量
0
0
AM
AB
  
n
n
2 0
2 0
x y z
y
   
 

取 (102)n .
DA 面 MCD 法量
5cos 5| || |
DADA
DA
nn
n

25sin 5DA n
面 MAB 面 MCD 成二面角正弦值 25
5

5.解析题意建立 D 原点分 DA DC DG 方 x 轴 y 轴
z 轴正方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000)D(200)A(120)B
(020)C(202)E(012)F(002)G 3(0 1)2M(102)N.
z
y
x
M
GF
E
D
C
B
A
N

(1)证明:题意 (020)DC  (202)DE  .设 0 ()x y zn 面CDE 法
量 0
0
0
0
DC
DE
  


n
n

20
2 2 0
y
xz

 

妨令 1z  0 (10 1)n .
3(1 1)2MN  0 0MN n
直线 MN  面CDE ∥面 .
(2)题意 ( 100)BC  (1 2 2)BE (0 12)CF  .
设 ()x y zn 面 BCE 法量
0
0
BC
BE
  


n
n

0
220
x
x y z

   


妨令 1z  (011)n .
设 ()x y zm 面 BCF 法量
0
0
BC
BF
  


m
m

0
20
x
yz

  


妨令 1z  (021)m .
3 10cos | || | 10
  mnmn mn
10sin 10 mn .
二面角 E BC F正弦值 10
10

(3)设线段 DP 长 h ([02]h )点 P 坐标(00 )h ( 1 2 )BP h  .
易知 (020)DC  面 ADGE 法量
2
2cos
5
BP DC
BP DC
BP DC h

    


题意
2
23sin 60 25h


解 3 [02]3h  .
线段 DP 长 3
3

6.解析图正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设 AC 11AC 中点分O 1O
OB OC 1OO OC 1OO OB 1{}OB OC OO 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O xyz .
1 2AB AA
1 1 10 10 300 010 0 1()()()()(2 302 012)()ABCABC.
O1
O
z
y
x
A
B
C
Q
P
A1 C1
B1

(1) P 11AB 中点 31( 2)22P 
1
31( 2) (02222 )BP AC
1
1
1
||| 1 4 | 3 10| cos | 20| | | | 5 2 2
BP ACBP AC
BP AC
   
 

异面直线 BP AC1 成角余弦值 3 10
20

(2) Q BC 中点 31( 0)22Q
33( 0)22AQ  11(022) (002)AC CC.
设 n(xyz)面 AQC1 法量

1
0
0
AQ
AC




n
n

33022
2 2 0
xy
yz
 
 

妨取 ( 3 11)n
设直线 CC1 面 AQC1 成角
1
1
1
||25sin | cos |
| | | 552
CCCC
CC |
 
 
 nn
n

直线 CC1 面 AQC1 成角正弦值 5
5

7.解析(1)已知 90BAP CDP     AB⊥APCD⊥PD.
AB∥CD AB⊥PD AB⊥面 PAD.
AB  面 PAB面 PAB⊥面 PAD.
(2)面 PAD 做 PF AD 垂足 F
(1)知 AB 面 PAD AB PF PF  面 ABCD.
F 坐标原点 FA 方 x 轴正方||AB 单位长建立图示空间
直角坐标系 F xyz .
F
z
y
x
DC
BA
P

(1)已知 2( 00)2A 2(00 )2P 2( 10)2B 2( 10)2C  .
22( 1 )22PC    ( 200)CB  22( 0 )22PA 
(010)AB  .
设 ()x y zn 面 PCB 法量
0
0
PC
CB
  
n
n

22022
20
x y z
x
   
 

取 (0 1 2)  n .
设 ()x y zm 面 PAB 法量
0
0
PA
AB
  
m
m

22022
0
xz
y
 
 

取 (101)n .
3cos | || | 3
  <>nmnm nm

二面角 A PB C余弦值 3
3 .
8.解析(1)取 PA 中点 F连结 EF BF . E PD 中点 EF AD∥
1
2EF AD . 90BAD ABC    BC AD∥ 1
2BC AD
EF BC∥ 四边形 BCEF 行四边形CE BF∥ BF  面 PAB CE 
面 CE ∥面 .
(2)已知 BA AD A 坐标原点 AB 方 x 轴正方||AB 单位
长建立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A xyz (000)A(100)B(110)C
(01 3)P(10 3)PC (100)AB  .
z
y
x
F
P
AB
C
D
ME

设 ()M x y z (0 1)x ( 1 )BM x y z ( 1 3)PM x y z   .
BM 底面 ABCD 成角 45 (001)n 底面 法量
| cos | sin 45BM n
2 2 2
| | 2
2( 1)
z
x y z

  

2 2 2( 1) 0x y z    . ①
M 棱 PC 设 PM PC
x  1y  33z  . ②
①②解
21 2
1
6
2
x
y
z
 
 

 
(舍)
21 2
1
6
2
x
y
z
 
 

 

26(1 1 )22M  26(1 1 )22AM  .
设 0 0 0()x y zm 面 ABM 法量
0
0
AM
AB
  
m
m
0 0 0
0
(2 2) 2 6 0
0
x y z
x
     

取 (0 62)m 10cos | || | 5
  mnmn mn

二面角 M AB D余弦值 10
5

9.解析(1)题设 ABD CBD   AD DC .
ACD 直角三角形 090ACD
取 AC 中点O连接 DO BO DO AC DO AO .
ABC 正三角形 BO AC .
DOB 二面角 D AC B面角.
Rt AOB 中 222BO AO AB.
AB BD 2 2 2 2 2 2BO DO BO AO AB BD     90DOB.
面 ACD  面 ABC .
(2)题设(1)知OA OB OD 两两垂直O 坐标原点OA 方 x 轴
正方 OA 单位长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O
x
y
z
E
D
C
B
A

(100)A(0 30)B( 100)C  (001)D.
题设知四面体 ABCE 体积四面体 ABCD 体积 1
2
E 面
ABC 距离 D 面 距离 DB 中点 31(0 )22E.
( 101)AD  ( 200)AC  31( 1 )22AE 
设   xyzn 面 DAE 法量 AD
AE
  
0
0
n
n

xz
x y z
     
0
31022

取 3(1 1)3n
设 m 面 AEC 法量
0
0
AC
AE
  
m
m
理 (0 1 3)m
cos 7
7
nmnm nm
二面角 D AE C余弦值 7
7 .
10.解析图 A 原点分 AB AC AP 方 x 轴y 轴z 轴正方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题意
(000)A(200)B(040)C(004) (002)D(022)E(001)M
(120)N.

(Ⅰ)证明: DE (020) DB (20 2) .设 ()x y zn 面 BDE 法量
0
0
DE
DB
  
n
n
20
2 2 0
y
xz

 
.妨设 1z  (101)n . MN (12 1 )
0MN n .
MN  面 BDE MN面 BDE.
(Ⅱ)易知 1 (100)n 面 CEM 法量.设 2 ()x y zn 面 EMN 法
量 2
2
0
0
EM
MN
  
n
n
(0 2 1)EM    (12 1)MN  20
20
yz
x y z
  
   
.妨
设 1y  2 ( 41 2)  n .
12
12
12
4cos || | 21
   nnnn | n n
12
105sin 21 nn .
二面角 C—EM—N 正弦值 105
21

(Ⅲ)题意设 AHh( 04h≤ ≤ ) H(00h)进 ( 1 2 )NH h  
( 222)BE  .已知
2
| | | 2 2 | 7| cos | 21| || | 5 2 3
NH BE hNH BE
NH BE h
    

整理
210 21 8 0hh   解 8
5h  1
2h  .
线段 AH 长 8
5
1
2

11.解析(Ⅰ)设 AC BD 交点 E连接 ME .
PD∥面 MAC面 MAC 面 PBD ME PD ME∥ .
ABCD正方形 E BD 中点 PBC 中知 M PB 中点.

(Ⅱ)取 AD 中点O连接OP OE .
PA PD OP AD .
面 PAD  面 ABCDOP  面 PAD OP 面 .
OE 面 OP OE .
正方形OE AD .
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00 2)P(200)D( 240)B 
(4 40)BD  (20 2)PD .
设面 BDP 法量 ()x y zn 0
0
BD
PD
  
n
n

4 4 0
2 2 0
xy
xz
 

令 1x  1y  2z  . (11 2)n .
面 PAD 法量 (010)p 1cos | || | 2
<>npnp np

题知二面角 B PD A锐角
3
 .

(Ⅲ)题意知 2( 12 )2M  (240)D 2(32 )2MC .
设直线 MC 面 BDP 成角 | | 2 6sin | cos | 9| || |
MCMC
MC
   <>nn
n

直线 面 成角正弦值 26
9

12.解析(1)∵面 PAD 面 ABCD AD 面 PAD  面 ABCD
∵ AB  AD AB  面 ABCD ∴ AB  面 PAD
∵ PD  面 PAD ∴ AB  PD
PD  PA ∴ PD  面 PAB
(2)取 AD 中点O连结CO PO
∵ 5CD AC ∴CO  AD
∵ PA PD ∴ PO  AD
O 原点图建系易知 (0 0 1)P(11 0)B(0 1 0)D (2 0 0)C
O
x
y
z
P
A
B
C
D

(11 1)PB (0 1 1)PD   (2 0 1)PC ( 2 1 0)CD   
设 n 面 PDC 法量令 00( 1)n x y .
0 1 1120
n PD n
n PC
     
PB 面 PCD 夹角
1 11 32sin cos 31 1 1 34
n PBn PB
n PB

     
  

(3)假设存 M 点 BM∥面 PCD 设 AM
AP   0 ' 'M y z
(2)知  010A  001P  0 11AP   110B  0 ' 1 'AM y z
 01 AM AP M    
∴  1 BM   
∵ BM∥面 PCD n PCD 法量
∴ 0BM n 1 02     ∴ 1 4
∴综存 M 点 1
4
AM
AP  时 M 点求.
13.解析(Ⅰ)连结 FC 取 中点 M连结 GM HM GM EF EF
底面 GM 底面 GM 底面 GM 面 ABC
MH BC BC 面 MH 面 MH 面 面
GHM 面 GH  面GHM GH 面 .

(Ⅱ) 连结OB

AB BC OBA OO 原点分 OA OB OO zy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 232EF FB AC   AB BC .
3)( 22  FOBOBFOO
(2 300)A( 2 300)C  (02 30)B(0 33)F
面 FBC 中量 (0 33)BF  (2 32 30)CB 
面 法量 1 ( 3 31)n 
面 ABC 法量 2 (001)n 
E F
B
A
C
O
O
x
y
z
E F
B
A
C
G H
设二面角 F BC A 

7
7
7
1cos
21
21 


nn
nn .
二面角 余弦值
7
7 .
14.解析(1)证明:找 AD 中点 I连结 FI ∵矩形OBEF∴ EF OB∥
∵GI 中点∴GI ABD 中位线∴GI BD∥ 1
2GI BD
∵ O 正方形 ABCD中心∴ 1
2OB BD ∴ EF GI∥ EF GI .
∴四边形 EFIG 行四边形∴ EG FI∥
∵ FI  面 ADF∴ EG ∥面 ADF
(2)O EF C正弦值图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I
z
y
x
A
B
CD
E
F
G
H
O

 0 2 0B   2 0 0C  0 2 2E   0 0 2F
设面CEF 法量  1n x y z
   
   
1
1
0 2 0 2 0
2 0 2 2 2 0
n EF x y z y
n CF x y z x z
     
       




2
0
1
x
y
z
 
 
 
∴  1 2 0 1n 
∵OC  面OEF∴面OEF 法量  2 1 0 0n 
12
12
12
2 6cos 331
nn
nn
nn

    


2
12
63sin 1 33nn    

(3)∵ 2
3AH HF ∴  2 2 2 2 42 0 2 05 5 5 5AH AF    

设  H x y z
∴   2 2 42055AH x y z    

32
5
0
4
5
x
y
z
 
 

 


3 2 4255BH 

1
2
1
64
755cos 21223 5
BH n
BH n
BH n

    


15.解析(Ⅰ)连接 BD 设 BD AC G 连接 EG FG EF .

菱形 ABCD中妨设 1GB 120ABC 3AG GC
BE 面 ABCD AB BC 知 AE EC
∵ AE EC ∴ 3EG EG AC
Rt EBG 中 2BE 2
2DF . Rt FDG 中 6
2FG .
直角梯形 BDFE 中 2BD 2BE 2
2DF 32
2EF
∴ 2 2 2EG FG EF∴ EG  FG
∵ AC ∩ G∴ 面 AFC
∵ 面 AEC ∴面 面 .
(Ⅱ)图G 坐标原点分 GB GC 方 x 轴y 轴正方||GB 单
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Gxyz(Ⅰ) A(0- 3 0)E(10 2 )
F(-10 2
2 )C(00)
∴ AE (1) CF (-1- ).
3cos 3| || |
   AE CFAE CF
AE CF

直线 AE CF 成角余弦值 3
3

16.解析解法:(Ⅰ)图取 AE 中点 H连接 HG HD

G BE 中点 1 2GH AB GH AB
F CD 中点 1 2DF CD
四边形 ABCD 矩形 AB ∥CD AB CD
GH ∥ DF GH DF .
四边形 HGFD 行四边形GF ∥ DH
DH ADE GF ADE面 面 GF ∥面 ADE.
(Ⅱ)图面 BEG 点 B 作 BQ ∥ EC BE CE BQ BE .

AB  面 BEC AB  BE AB  BQ .
B 原点分 BE BQ BA 方 x 轴 y 轴 z 轴正方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002)B(000)E(200)F(221)
 面 BEC A(B 002)面 法量
设 ()n x y z 面 AEF 法量. (20 2)AE  (22 1)AF 
AE 0 2 2 0
2 2 0AF 0
n x z
x y zn
      


取 2z (2 12)n  .
A 4 2cos A 3 2 3| | | A |
nBnB
nB
   

面 AEF 面 BEC 成锐二面角余弦值 2
3

解法二:(Ⅰ)图取 中点 M连接 MG MF

G BE 中点知GM AE
AE ADE GM ADE面 面
面 ADE.
矩形 ABCD 中 MF分 AB CD 中点 MF AD .
AD ADE MF ADE面 面 MF ADE面 .
GM MF M GM  GMF MF GMF面 面
GMF面 面 ADE
GF GMF 面 GF ADE面
(Ⅱ)解法.
17.解析(Ⅰ)证法:连接 CDDG设 OGFCD  连接OH .
三棱台 ABCDEF  中 DEAB 2 G AC 中点
GCDFGCDF 
四边形 DFCG 行四边形
O CD 中点 H BC 中点OH ∥ BD
OH 面 FGH BD 面 BD ∥面 .
证法二:三棱台 ABCDEF  中 EFBC 2 H BC 中点
BH ∥ EF BH EF 四边形 BHFE 行四边形
BE ∥ HF
ABC 中G AC 中点 H BC 中点GH ∥ AB
HHFGH  面 FGH ∥面 ABED
BD 面 ABED BD ∥面 FGH .
(Ⅱ)解法:设 2AB 1CF
三棱台 ABCDEF  中G AC 中点
GCACDF  2
1 四边形 DGCF 行四边形
DG ∥ FC FC 面 ABC DG 面
中 BCAB  45BAC G AC 中点
GCGBBCAB  GDGCGB 两两垂直
G 坐标原点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xyzG 
z
x
y
H
G
F
E
D
B
CA

)100()020()002()000(DCBG
)020()02
2
2
2(FH
)020()02
2
2
2( GFGH 
设 )( zyxn  面 FGH 法量

0
0
n GH
n GF
  

0
20
xy
yz
 

面 法量 )211( n
GB 面 ACFD 法量 200GB ()
21cos 2| | | | 22
GB nGB n
GB n
  


面 FGH 面 ACFD 成角(锐角) 60 .
解法二:作 ACHM  点 M作 GFMN  点 N连接 NH .
MN
H
AC
B
D
E
F
G

FC 面 ABC FCHM 
CACFC  HM 面 ACFD
NHGF  MNH 求角
BGC 中 MH ∥ BG 12
22MH BG
GCFGNM  ~
GF
GM
FC
MN 
6
6MN
HM 面 ACFD MN 面 MNHM 
3tan  MN
HMMNH  60MNH
面 FGH 面 ACFD 成角(锐角) 60 .
18.解析(Ⅰ)图 1 中 1AB BC 2AD E AD 中点
 BAD
2
 BE  AC .
图 2 中 BE  1OA  OC .  面 1AOC.
CD ∥  面 .

(Ⅱ)已知面 1A BE 面 BCDE(Ⅰ)知 BE   .
1AOC 二面角 1 CA BE 面角 1OC 2A .
图O 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1 1A B A E BC ED BC ED
2( 00)2B 2( 00)3E  1
2(00 )2A 2(0 0)2C.
22BC( 0)22 1
22A C(0 )22 CD BE ( 200) .
设面 1BCA 法量 1 1 1 1()n x y z 面 1CDA 法量 2 2 2 2()n x y z
面 面 夹角
1
11
0
0
n BC
n AC
  
11
11
0
0
xy
yz
  
 
取 1 (111)n
2
21
0
0
n CD
n AC
  
2
22
0
0
x
yz

 
取 2 (011)n 
12
26cos | cos | 332
nn     


面 面 夹角余弦值 6
3

19.解析(Ⅰ)连接 BD 交 AC 点O连结 EO .
ABCD矩形O BD 中点.
E PD 中点 EO ∥ PB .
EO  面 AEC PB  面 PB ∥面 .
(Ⅱ) PA  面 ABCD 矩形 AB AD AP 两两垂直.
图 A 坐标原点 AB 方 x 轴正方 AP 单位长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 A xyz
x
y
z
O
A
BC
D
P
E

(0 30)D 31(0 )22E 31(0 )22AE  .
设 ( 00)( 0)B m m  ( 30)Cm ( 30)AC m .
设 1 ()x y zn 面 法量
1
1
0
0
AC
AE
  
n
n

3 0
31022
mx y
yz
 

取 1
3( 1 3)mn .
2 (100)n 面 DAE 法量
题设 12
1cos 2nn 2
31
3 4 2m 
解 3
2m  .
E PD 中点三棱锥 E ACD 高 1
2

三棱锥 体积 1 1 3 1 333 2 2 2 8V       .
20. 解析(Ⅰ)证明:∵四边形 ABCD等腰梯形 2AB CD
AB MA∥ CD MA 连接 1AD
1111 DCBAABCD  四棱柱 11 DCCD 11DCCD 
M AB 中点 1AM
AMCD  AMCD 
11 DCAM 11DCAM 
11DAMC 行四边形 11 MCAD
111 ADDAMC 面 111 ADDAAD 面 111 ADDAAD 面 .
(Ⅱ)方法: (Ⅰ)知 面 11DCM 面 ABCD AB
作 ABCN  连接 ND1
NCD1 求二面角 1C AB C面角.
Rt BNC 中 1BC  060NBC
2
3CN
22
11
15
2ND CD CN  
1Rt D CN 中 1
1
5cos 5
CND NC DN   .
方法二:连接 AC MC (Ⅰ)知CD AM∥ CD AM
∴ AMCD 行四边形. BC AD MC题意 60ABC DAB   
MBC 正三角形.
2 2 3AB BC CA   ∴CA CB .
x
z
y
M
A1
AB
B1
D1 C1
DC

C 原点CD x 轴CP y 轴 1CD 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02
32
1()300()301( 11 MDC 
)32
32
1()001( 111  MDDC
设面 MDC 11 法量 )( 111 zyxn 






032
3
2
1
0
111
1
zyx
x
)120(1n
显然面 ABCD 法量 )001(2 n
5
5
5
1cos
21
21
21 
nn
nnnn
显然二面角锐角
面 MDC 11 面 ABCD 成角余弦值
5
5
1
1
3
352cos 515 15
2
NCD CN DN     
21.解析(Ⅰ)(方法)∵ BC BD DF FC
120CBD  ∴ΔBCF RT 三角形
FCBF  .理∵ BC BA AE EC
120ABC   ΔBCE 三角形
BE EC ∴ΔBCF  ΔBCE
E 作 EO BC 垂足O连接OF
证出 EOC FOC  

2EOC FOC     FO BC .
证出 BC  面 EOF EF 面 EF BC .
BC
D
A
F
E
O

(方法二)题意 B 坐标原点面 DBC 作垂直 BC 直线 x 轴
直线 y 轴面 ABC 作垂直 直线 z 轴建立图示空
问直角坐标系.易  000B(0 1 3)A 
x
y
z
BC
D
A
F
E

( 3 10)D  (020)C. 13(0 )22E
31( 0)22F∴ 33( 0 )22EF 
(020)BC  0EF BC 
∴ EF BC EF BC .
(Ⅱ)图中面 BFC 法量 1 (001)n .设面 BEF 法量
2 ()x y zn 31( 0)22BF  13(0 )22BE 
2
2
0
0
BF
BE
  
n
n
中 2 (0 31)n .
设二面角 E BF C 题意知 锐角
2
12
12
1cos cos
5
     1nnnn nn
2 2 5sin 55
 
求二面角正弦值 25
5

22.解析(Ⅰ)连接 1BC 交 1BCO点 连接 AO侧面 11BB C C菱形
1 1 1 1B C BC O B C BC 中点
11AB B C B C ABO 面
1AO ABO B C AO 面
11 B O CO AC AB

(Ⅱ) 11AC AB O B C AO CO 中点
AB BC BOA BOC   
1OA OB OA OB OB 两两相互垂直
O OB x OB坐标原点 方 轴正方 单位长
O xyz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
z
x y
O

1160 CBB CBB AB BC     等边三角形
1
1 1 1 1 1
3 3 3(0 0 ) (10 0) (0 0) (0 0)3 3 3
3 3 3 3(0 ) (10 ) ( 1 0)3 3 3 3
ABBC
AB A B AB B C BC

        


11
1
11
()
3300 33
0 3 03
(1 3 3)
x y z AA B
yzAB
AB xz

    

设 面 法量



n
n
n
n

11
1 1 1
11
0
0
(1 3 3)
ABABC
BC
m
  

设 面 法量
理取
mm
m
1cos 7
nmnm nm
1 1 1
17AABC二面角 余弦值
23.解析:(Ⅰ) ABD  面 BCD面 ABD 面 BCD BD AB面
ABD AB BD AB 面 BCD CD  面 BCD AB CD .
(Ⅱ)点 B 面 BCD作 BE BD 图.
(Ⅰ)知 AB 面 BCD BE  面 BCD AB BE AB BD. B 坐
标原点分 BE BD BA 方 x 轴 y 轴 z 轴正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z
y
x
BD
C
A
M

题意 11(000) (110) (010) (001) (0 )22BCDAM.
11(110) (0 ) (01 1)22BC BM AD    .
设面 MBC 法量 0 0 0()n x y z .
0
0
n BC
n BM
 


00
00
0
1 02
xy
yz
 

取 0 1z  面 MBC 法量 (1 11)n  .
设直线 AD 面 MBC 成角
6sin cos 3
n AD
n AD
n AD


    
直线 AD 面 MBC 成角正弦值 6
3

24.解析(Ⅰ)直角梯形 BCDE 中 1DE BE 2CD  2BD BC
2 2AC AB 2 2 2AB AC BC AC BC
面 ABC 面 AC 面
AC DE DE DC DE 面 ACD.
(Ⅱ)方法:作 BF AD AD 交点 F点 作 FG DE
AE 交点G连结 BG (Ⅰ)知 DE AD FG AD
BFG 二面角 EADB  面角直角梯形 中
2 2 2CD BD BC BD BC
面 面 BD  面 ABC BD AB
面 : AC CD Rt ACD中
2AC  6AD 

Rt AED 中 1DE  7AE 
Rt ABD 中 2BD  2AB  6AD 
23
3BF  2
3AF AD 2
3GF 
ABE ABG 中利余弦定理分 5 7 2cos 14 3BAE BG  
BFG 中
2 2 2 3cos 22
GF BF BGBFG BF GF
  


6BFG 二面角 EADB 
6
 .
方法二: D 原点分射线 DE DC xy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图示题意知点坐标:
x
z
yD
B
A
E
C

         000 100 020 02 2 110DECAB
设面 ADE 法量  1 1 1m x y z 面 ABD 法量  2 2 2n x y z
算  0 2 2AD       110 1 2 2DB AE   
0
0
m AD
m AE
  
11
1 1 1
0 2 2 0
2 2 0
yz
x y z
   
  
取  01 2m 
0
0
n AD
n BD
  
22
22
0 2 2 0
0
yz
xy
    
取  11 2n 
3cos 2
mn
mn
mn

    题意知
求二面角锐角二面角 .
25.解析(Ⅰ) PD  面 ABCD
PD AD CD AD PD CD D
AD面 PCD
AD PC AF PC
PC面 ADFCF ADF 面
(Ⅱ)设 1AB  Rt PDC 中 1CD  030DPC
2PC 3PD  (Ⅰ)知CF DF
3
2DF 227
2AF AD DF  
221
2CF AC AF    FE CD
1
4
DE CF
PD PC   3
4DE理 33
44EF CD

图示 D 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001)A
3( 00)4E 3 3( 0)44F( 300)P(010)C
设 ()m x y z 面 AEF 法量 m AE
m EF
  

3( 00)4
3(0 0)4
AE
EF
 



3 04
3 04
m AE x z
m EF y
    
  
令 4x  3z  (40 3)m 
(Ⅰ)知面 ADF 法量 ( 310)PC 
设二面角 D AF E面角 知 锐角
||cos | cos |
| | | |
m PCm PC
m PC
    

 4 3 2 57
1919 2


求.
26.解析(Ⅰ)图四边形 11ACC A 矩形 1CC AC .理 1DD BD .
1CC ∥ 1DD 1CC BD . AC BD O 1CC  底面 ABCD.题
设知 1OO∥ 1CC. 1OO 底面 .
(Ⅱ)解法 图 1O 作 11O H OB H
H

连接 1HC (Ⅰ)知 底面 底面 1 1 1 1ABCD
11AC .四棱柱 ABCD 棱长
相等四边形 菱形 1 1 1 1ACBD
1 1 1 1AC BDD B 面 1 1 1AC OB
1 1 1OB O HC 面 进 11OB C H .
11C HO 二面角 11C OB D面角.
妨设 AB2. 60OCBA 3OB  117OC OB.
11tR OO B 中易知 1 1 1
1
1
32 7
OO O BOH OB
. 11 1OC 
22
1 1 1 1
12 191 77CHOCOH     .
1
11
1
32 2 577cos 1919
7
OHC HO CH    .
二面角 11C OB D余弦值 2 57
19

解法 2 四棱柱 ABCD 1 1 1 1ABCD 棱长相等四边形 菱
形 AC BD . 1OO 底面 OBOC 1OO 两两垂直.
z
x y

图 O 坐标原点OBOC 直线分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妨设 AB2. 60OCBA 3OB  1OC  相关
点坐标:O(000) 1( 302)B 1(012)C.
易知 1 (010)n  面 11BDD B 法量.
设 2 ()n x y z 面 11OB C 法量 21
21
0
0
n OB
n OC
  
3 2 0
2 0
xz
yz
  

取 3z  2 2 3xy 2 (22 3 3)n .
设二面角 11C OB D 易知 锐角
12COS COS n n    12
12
23
19
nn
nn
  

二面角 余弦值 .
27.解析:(Ⅰ)该四面体三视图知:
BD DC BD AD AD DC 2 1BD DC AD  
题设 BC ∥面 EFGH
面 面 BDC FG
面 EFGH 面 ABC EH
BC ∥ FG BC ∥ EH FG ∥ EH .
理 EF ∥ AD HG ∥ EF ∥ HG .
四边形 行四边形
BD AD AD DC BD DC D  
AD  面 BDC
AD BC
BC ∥ ∥
EF FG
四边形 矩形
(Ⅱ)图 D 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H
G
F
E
D
C
B
A
z
y
x

(000)D(001)A(200)B(020)C
(001)DA  ( 220)BC 
设面 法量 ()n x y z
∥ ∥
0 0n DA n BC    
z 0
2x+2y 0



取 (110)n 


28.解析(Ⅰ)取 AB 中点 E
连结 CE 1AB 1AE
2 10sin | cos | | 5| | | | 52
BA nBA n
BA n
       
 
∵AB 1AA 1BAA 060 ∴ 1BAA 正三角形
∴ 1AE⊥AB ∵CACB ∴CE⊥AB
∵ 1CE A E E∴AB⊥面 1CEA
∴AB⊥ 1AC

(Ⅱ)(Ⅰ)知 EC⊥AB 1EA ⊥AB
∵面 ABC⊥面 11ABB A 面 ABC∩面 AB∴EC⊥面 ∴EC⊥
∴EAEC 两两相互垂直 E 坐标原点 EA 方 x 轴正方| |
单位长度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题设知 A(100) 1A(0 3 0)C(00 )B(-100) BC (10)
1BB 1AA (-10 ) 1AC(0-)
设 n ()x y z 面 11CBB C 法量

1
0
0
BC
BB
  
n
n
30
30
xz
xy
 

取 (11)
∴ 1cos ACn 1
1 |
AC
AC
n
| n ||
10
5

∴直线 A1C 面 BB1C1C 成角正弦值 .
29.解析(Ⅰ)连结 1AC 交 1AC点 O连结 DO O 中点
D AB 中点 OD∥ 1BC OD 面 1ACD
 面 1BC 面
(Ⅱ) 1AA ACCB 2
2 AB 设:AB 2a ACCB 2a
AC⊥BC直棱柱点 C 坐标原点分直线 CACB
1CC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z
x
y
F
E
D
C
B
A
A1
B1
C1

(000)C 1( 2 0 2 )A a a 22( 0)22
aaD 2(0 2 )2
aEa
1 ( 2 0 2 )CA a a 22( 0)22
aaCD  2(0 2 )2
aCE a
1
2( 2 2 )2
aA E a a   设面 法量 ()n x y z
0n CD 1 0n CA解 y x z   令 1x  面
法量 (1 1 1)n    理面 1ACE 法量 (21 2)m 
cos nm  3
3
6sin 3nm 
二面角 D 1ACE 正弦值 6
3

30.解析(Ⅰ)图 1 中易 3 3 2 2 2OC AC AD  
连结 OD OE OCD 中余弦定理
222 cos45 5OD OC CD OC CD     
翻折变性知 22AD 
2 2 2A O OD A D A O OD 
理证 A O OE  OD OE O AO 面 BCDE.
(Ⅱ)传统法O 作OH CD 交CD 延长线 H连结 AH

面 A H CD 
A HO 二面角 A CD B面角.
结合图 1 知H AC 中点 32
2OH  2230
2A H OH OA  
15cos 5
OHA HO AH
   二面角 面角余弦值 15
5

量法O 点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图示

 00 3A  0 30C   1 20D 
 03 3CA   12 3DA 
设  n x y z 面 A CD 法量
0
0
n CA
n DA
  
3 3 0
2 3 0
yz
x y z
 
   

3
yx
zx
 
令 1x   1 1 3n 
(Ⅰ) 知  00 3OA  面CDB 法量
3 15cos 535
n OAn OA
n OA
   


二面角 A CD B面角余弦值 15
5

31.解析:(Ⅰ)解法 题意易知 1OA OB OA 两两垂直 O 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系图:

       
1
1
1
2
1
100 010 111 (0 10) 001
AB AA
OA OB OA
ABCDA

   
  

 1 1 2 111 A B AB B 易
1 ( 10 1) (0 20)AC BD    
1 ( 101)BB 
1 1 10 0AC BD AC BB    

1 1 1AC BD AC BB  
1 1 1 AC BB D D面
解法二: 11AO ABCD AO BD  面
ABCD 正方形
BD AC 1 BD AOC面 1 BD AC
1OA AC 中垂线
11 2 2A A AC AC    2 2 2
11AC AA AC  
1AAC 直角三角形 11AA AC
11BB AA
11AC BB 1 1 1 AC BB D D面
(Ⅱ) 1 ( )OCB n x y z设面 法量
1( 100) ( 111)OC OB   
1
0
0
n OC x
n OB x y z
          
0

x
yz
 
取 (01 1)n 
(Ⅰ)知 1 1 1( 10 1)AC BB D D   面 法量
1
11cos | cos | 222
n AC     


0 23
   =
32.解析(Ⅰ)直线 l ∥面 PAC 证明:
连接 EF EF 分 PA PC 中点 EF AC .
EF  面 ABC AC  面 ABC EF 面 ABC .
EF  面 BEF 面 BEF 面 ABC l EF l .
l  面 PAC 面 直线 面 PAC .
(Ⅱ)(综合法)图 1连接 BD (Ⅰ)知交线l 直线 BD l AC .

AB O 直径 AC BC l BC .
已知 PC  面 ABC l  面 ABC PC l .
PC BC C l  面 PBC .
连接 BE BF BF  面 PBC l BF .
CBF 二面角 E l C 面角 CBF .
1
2DQ CP 作 DQ CP 1
2DQ CP .
连接 PQ DF F CP 中点 2CP PF DQ PF
四边形 DQPF 行四边形 PQ ∥ FD .
连接CD PC  面 ABC CD FD 面 ABC 射影
CDF 直线 PQ 面 ABC 成角 CDF .
BD  面 PBC BD BF 知 BDF 锐角
异面直线 PQ EF 成角 BDF 
Rt △ DCF Rt △ FBD Rt △ BCF 中分
sin CF
DF  sin BF
DF  sin CF
BF 
sin sin sinCF BF CF
BF DF DF      sin sin sin   .
(Ⅱ)(量法)图 2 1
2DQ CP 作 DQ CP 1
2DQ CP .
连接 PQ EF BE BF BD (Ⅰ)知交线l 直线 BD .
点 C 原点量 CA CB CP 直线分 x y z 轴建立图示空间直
角坐标系

设 2CA a CB b CP c  
(0 0 0) ( 0 0) (0 0) (0 0 2 ) ( )C Aa Bb P cQabc
1( 0 ) (0 0 )2E a c F c .
1( 0 0)2FE a ()QP a b c   (0 )BF b c

2 2 2
||cos
| | | |
FE QP a
FE QP abc
 
 

22
2
2 2 2
sin 1 cos bc
abc
  


取面 ABC 法量 (0 0 1)m
2 2 2
||sin
| | | |
QP c
QP abc
 
 
m
m

设面 BEF 法量 ()x y zn
0
0
FE
BF
  
n
n

1 02
0
ax
by cz
 
  
取 (0 )cbn .

22
||| cos | | | | |
b
bc
  
mn
mn
2
22
sin 1 cos c
bc
  



22
2 2 2 2 2 2 2 2
sin sin sinb c c c
a b c b c a b c
     
    

sin sin sin   .
33.解析解法 图点 A 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x
z
y
B
CC1
B1
DD1
A1A
E

题意 A(000)B(002)C(101)B1(022)C1(121)E(01
0)
(Ⅰ)易 11BC (101) CE (111) 11 0B C CE 11B C CE .
(Ⅱ) 1BC(121).设面 1B CE 法量  x y zm 1 0
0
BC
CE
  
m
m

20
0
x y z
x y z
  
   
消 x y+2z 0妨令 z1法量 m (32
1).(Ⅰ)知 11B C CE 1 1 1CC B C 11BC  面 1CEC 11BC (1
01)面 法量.
11
11
11
4 2 7cos 7| || | 14 2
BCBC
BC
     

mm
m

11
21sin 7BC m
二面角 B1-CE-C1 正弦值 21
7

(Ⅲ) AE (010) 1EC (1l1)设  1 EM EC    01≤ ≤
  1AM AE EM       .取 AB (002)面 11ADD A 法
量设 直线 AM 面 11ADD A 成角

2
sin cos
3 2 1
AM AB
AM AB
AM AB



    
 


2
2
63 2 1




解 1
3  2AM 
34.解析(Ⅰ) Rt DAC 中 AD AC : 45ADC 
理: 1 1 145 90A DC CDC    
: 1 1 1DC DC DC BD DC    面 1BCD DC BC
(Ⅱ) 11DC BC CC BC BC    面 11ACC A BC AC
取 11AB 中点O点 作OH BD 点 H连接 11COCH
1 1 1 1 1 1 1ACBCCOAB   面 1 1 1ABC  面 1A BD 1CO面
1OH BD C H BD   :点 H 点 D 重合
1C DO 二面角 11 CBDA  面角
设 AC a 1
2
2
aCO 1 1 12 2 30C D a C O C DO     
二面角 30
35.解析(Ⅰ) A 原点 1AB AD AA 方分
x 轴 y 轴 z 轴正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设 AB a (000)A(010)D 1(011)D102
aE


1( 01)Ba 1 (011)AD  1 1 12
aBE   
1 ( 01)AB a
102
aAE  

∵ 11 0 1 1 ( 1) 1 02
aAD B E          ∴ 11B E AD
(Ⅱ)假设棱 AA1 存点 0(00 )Pz DP∥面 1B AE .时 0(0 1 )DP z .
设面 法量 n(xyz).
∵  面 ∴ 1ABn AEn
0
02
ax z
ax y
 

取 1x  面 法量 1 2
a a  
n .
DP 面 DPn 0 02
a az解 0
1
2z  .
DP  面 ∴存点 P满足 DP 面 时 AP1
2.
(Ⅲ)连接 A1DB1C长方体 ABCDA1B1C1D1 AA1AD1 AD1  A1D.
∵B1CA1D∴AD1 B1C.
(Ⅰ)知 B1E AD1 B1C∩B1EB1
∴AD1 面 DCB1A1.∴ 1AD 面 A1B1E 法量时 (011).
设 n 成角 θ
1
2
21
2cos
21 4
a an AD
n AD a a


 

∵二面角 AB1EA1 30°
∴ cos cos30 
2
3
32
2521 4
a
a



解 2a  AB 长 2.
36.解析(Ⅰ) MN 分 PB PD 中点 MN PBD 中位线
MN BD MN 面 ABCD MN 面
(Ⅱ)方法:连接 AC 交 BD OO 原点 OC OD 直线 xy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图示.

菱形 中 120BAD  
2 3 3 6AC AB BD AB   
PA 面 PA AC
直角 PAC 中 2 3 2 6AC PA AQ PC   2 4QC PQ
知点坐标
33( 300) (0 30) ( 300) (030) ( 302 6) ( 6)22ABCDPM    
3 3 3 2 6( 6)( 0 )2 2 3 3NQ .
设 ()x y zm 面 AMN 法量 3 3 3 3( 6) ( 6)2 2 2 2AM AN  

33 6022
33 6022
x y z
x y z
   
   
取 1z  (2 20 1)m .
设 ()x y zn 面QMN 法量
5 3 3 6 5 3 3 6( ) ( )6 2 3 6 2 3QM AN     知
5 3 3 6 06 2 3
5 3 3 6 06 2 3
x y z
x y z
   
   
取 5z  (2 205)n
33cos 33
  
mnmn | m | | n |
二面角 A MN Q面角余弦值 33
33
方法二:菱形 ABCD中 120BAD  
3AC AB BC CD DA BD AB    
PA 面
PA AB PA AC PA AD  
PB PC PD
PBC PDC  
MN 分 PB PD 中点
MQ NQ 11
22AM PB PD AN  
取线段 MN 中点 E连接 AE EQ AE MN EQ MN
AEQ 二面角 面角
2 3 2 6AB PA
AMN 中 13 32AM AN MN BD    33
2AE 
直角 PAC 中 AQ PC 2 2 2 4AQ QC PQ  
PBC 中
2 2 2 5cos 26
PB PC BCBPC PB PC
  

222 cos 5MQ PM PQ PM PQ BPC     
等腰 MQN 中 5 3MQ NQ MN  
2 2 2 33cos 2 33
AE QE AQAEQ AE QE
  
二面角 A MN Q面角余弦值 33
33
37. 解析(Ⅰ) 60 2DAB AB AD    余弦定理 3BD AD
222BD AD AB BD  AD
PD  底面 ABCD BD  PD
BD  面 PAD. PA  BD
(Ⅱ)图 D 坐标原点AD 长单位长射线 DA x 轴正半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 D xyz

 100A  0 30B  1 30C   001P.
( 1 30) (0 3 1) ( 100)AB PB BC     
uuuv uuv uuuv

设面 PAB 法量 ()x y zn 0
0
AB
PB
 

uuur
uur
n
n


30
30
xy
yz
  


取 n ( 31 3)
设面 PBC 法量 m
0
0
PB
BC
 

uur
uuur
m
m

取 m (01 3 )
4 2 7cos 727
  mn
二面角 APBC 余弦值 27
7 .
38.解析(Ⅰ)(综合法)证明:设 G 线段 DA EB 延长线交点. OAB ODE
正三角形OB ∥ DE2
1 OGOD2
理设G 线段 DA 线段 FC 延长线交点 2 ODGO
G G 线段 DA 延长线 G G 重合.
GED GFD 中 OC DF2
1 知 B C 分 GE
GF 中点 BC GEF 中位线 BC∥EF.
(量法)点 F 作 ADFQ  交 AD 点 Q连 QE面 ABED  面 ADFC
知 FQ 面 ABED Q 坐标原点QE x 轴正QD y 轴正QF
z 轴正建立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条件知 )2
32
30()02
32
3()300()003(  CBFE
33( 0 ) ( 303)22BC EF    2BCEF  BC∥EF.

(Ⅱ) OB1OE2
2
360  EOBSEOB 知 OED 边长 2 正三角形
3OEDS 2
33 OEDEOBOBEDSSS
点 F 作 FQ  AD交 AD 点 Q面 ABED 面 ACFD 知FQ 四棱锥
F—OBED 高 FQ 3 2
3
3
1  OBEDOBEDFSFQV
39. 证明(Ⅰ)△ PAD 中 EF 分 APAD 中点 EFPD.
EF 面 PCDPD 面 PCD直线 EF面 PCD.

(Ⅱ)连结 DB ABAD∠BAD60° ABD 正三角形 F AD
中点 BF  AD.面 PAD 面 ABCDBF 面 ABCD面 PAD
面 ABCDAD BF 面 PAD. BF 面 BEF面 BEF 面
PAD.
40. 证明:(Ⅰ)连结CF ¼AEC 半径 a 半圆 AC 直径点 E »AC
中点 EB AC .
RT BCE 中 2 2 2 2 2EC BC BE a a a     .
BDF 中 5BF DF a 等腰三角形
点C 底边 BD 中点CF BD .
CEF 中 2 2 2 2 2 2( 2 ) (2 ) 6CE CF a a a EF    
Rt CF EC .
CE BD CICF  面 BED
EB 面 CF EB.
EB CF AC CF CI EB  面 BDF
FD  面 EB FD .

(Ⅱ)设面 BED 面 RQD 交线 DG .
2
3FQ FE 2
3FR FB 知 QR EB .
EB 面 BDE∴ QR 面
面 I 面 RQD DG
∴ QR DG EB .
(Ⅰ)知 BE  面 BDF∴ DG 面
DR DB  面 ∴ DG DR DG DQ
∴ RDB 面 面 成二面角面角.
Rt BCF 中 2 2 2 2( 5 ) 2CF BF BC a a a    
22sin
55
FC aRBD BF a
    2 1cos 1 sin
5
RBD RBD     .
BDR 中 知 15
33
aBR FB
余弦定理 222 cosRD BD BR BD BR RBD    
225 5 1 29(2 ) ( ) 2 23 3 35
aaa a a      
正弦定理
sin sin
BR RD
RDB RBD

5 29
33
2sin
5
aa
RDB 

2 29sin 29RDB .
面 BED 面 RQD 成二面角正弦值 2 29
29

41.解析: H 原点 HA HB HP 分 x y z 轴线段 HA 长单位长 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100) (010)AB

(Ⅰ)设 ( 00) (00 )( 0 0)C m P n m n 1(0 0) ( 0)22
mD m E
1( ) ( 10)22
mPE n BC m   
0022
mmPE BC     PE BC
(Ⅱ)已知条件 33 133m n C    ( 00)
3 1 3(0 0) ( 0) (001)3 2 6DEP
设 ()n x y x 面 PEH 法量 0
0
HE
HP
  
n
n

13026
0
xy
z
 
 

取 (1 30)n (10 1)PA  2cos 4PA n
直线 PA 面 PEH 成角正弦值 2
4

42.解析方法:图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点 A 坐标原点设 1AB  题意 (020)D(121)F 1(004)A 31 02E



(Ⅰ)易 10 12EF  
1 (02 4)AD
1
1
1
3cos 5
EF A DEF A D
EF A D
  
异面直线 EF 1AD成角余弦值 3
5
(Ⅱ)已知 (121)AF  1
31 42EA   
11 02ED 

AF · 1EA 0·ED 0. 1AF EA AF ED 1EA ED E
AF 面 1A ED .
(Ⅲ)设面 EFD 法量 ()u x y z 0
0
u EF
u ED
  


1 02
1 02
yz
xy
 
  
妨令 x 1 (12 1)u .(Ⅱ)知
AF 面 1A ED 法量. 2cos 3| || |
u AFu AF
u AF

5sin 3u AF
二面角 1A EDF 正弦值 5
3

方法二:(Ⅰ)设 AB1 AD2AA14CF1.CE 1
2
连接 B1CBC1设 B1C BC1 交点 M易知 A1D∥B1C
1
CE CF 1CB CC 4
知 EF∥BC1 BMC 异面直线 EF A1D 成角
易知 BMCM 1
1 B C 52
2 2 2 3cos 25
BM CM BCBMC BM CM
  
异面直线 FE A1D 成角余弦值 3
5
(Ⅱ)连接 AC设 AC DE 交点 N 1
2
CD EC
BC AB Rt DCE Rt CBA
CDE BCA   90CDE CED    90BCA CED   
AC⊥DE CC1⊥DE 1CC AC C DE⊥面 ACF AF⊥DE.连
接 BF理证 B1C⊥面 ABF AF⊥B1C AF⊥A1D 1DE A D D
AF⊥面 A1ED.
(Ⅲ)连接 A1NFN(Ⅱ)知 DE⊥面 ACF NF 面 ACF A1N  面
ACF DE⊥NFDE⊥A1N 1A NF 二面角 A1EDF 面角
易知 Rt CNE Rt CBA CN EC
BC AC 5AC  5
5CN 
22
1
30
5Rt NCF NF CF CN Rt A AN   中 中
22
11
4 30
5NA A A AN  
连接 A1C1A1F 22
1 1 1 1 1 1 14RtACF AF AC CF   中
2 2 2
11
11
1
2cos 23
A N FN A FRt A NF A NF A N FN
   
中.
1
5sin 3A NF二面角 A1DEF 正弦值 5
3


《香当网》用户分享的内容,不代表《香当网》观点或立场,请自行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该内容是文档的文本内容,更好的格式请下载文档

下载文档,方便阅读与编辑

文档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5 香币 [ 分享文档获得香币 ]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2015高考数学(文)真题分类解析——专题10 立体几何

1.【2015高考浙江,文4】设,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且,( )A.若,则 B.若,则C.若,则 D.若,则【答案】A【解析】采用排除法,选项A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故正确;选项B中,当时,可以垂直,也可以平行,也可以异面;选项C中,时,可以相交;选项D中,时,也可以异

大***儿 11年前 上传411   0

2015高考数学(理)真题分类解析——专题10 立体几何

1.【2015高考安徽,理5】已知,是两条不同直线,,是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垂直于同一平面,则与平行 (B)若,平行于同一平面,则与平行 (C)若,不平行,则在内不存在与平行的直线 (D)若,不平行,则与不可能垂直于同一平面【答案】D【解析】由,若,垂直于同一平面,则,可以相交、平行,故不正确;由,若,平行于同一平面,

w***n 11年前 上传615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四讲 直线与圆—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四讲 直线与圆2019年1.(2019北京文8)如图,A,B是半径为2的圆周上的定点,P为圆周上的动点,是锐角,大小为β.图中阴影区域的面积的最大值为(A)4β+4cosβ (B)4β+4sinβ (C)2β+2cosβ (D)2β+2sinβ2.(2019北京文11)设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准线为l.则以F为圆心,且与l相切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674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3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3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

藤***孩 4年前 上传642   0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检测题及答案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检测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已知向量a=(1,1,0),b=(-1,0,2),且a+b与2 a-b互相垂直,则的值是( )A. 1 B. C. D. 2.已知( )A.-15 B.-5 C.-3 D.-13.已知A

文***享 4年前 上传821   0

2015高考数学(文)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5 平面向量

1.【2015高考新课标1,文2】已知点,向量,则向量( )(A) (B) (C) (D) 【答案】A【解析】∵=(3,1),∴=(-7,-4),故选A.【考点定位】向量运算【名师点睛】对向量的坐标运算问题,先将未知向量用已知向量表示出来,再代入已知向量的坐标,即可求出未知向量的坐标,是基础题.2.【2015高考广东,文9】在平面直

枂***牛 11年前 上传551   0

2015高考数学(理)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5 平面向量

1.【2015高考新课标1,理7】设为所在平面内一点,则( )(A) (B) (C) (D) 【答案】A【解析】由题知=,故选A.【考点定位】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名师点睛】本题以三角形为载体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及实数与向量的积的法则与运算性质,是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图形会利用向量加法将向量表示为,再用已知条件和向量减法将用表示出来.

k***e 9年前 上传505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三十讲 概率—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三十讲 概率2019年 1.(2019全国II文4)生物实验室有5只兔子,其中只有3只测量过某项指标,若从这5只兔子中随机取出3只,则恰有2只测量过该指标的概率为A. B.C. D.2.(2019全国III文3)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随机排成一列,则两位女同学相邻的概率是 A. B. C. D.2010-2018年一、选择题1.(2018全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864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五 平面向量第十三讲 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五 平面向量第十三讲 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一、选择题1.(2018全国卷Ⅰ)在中,为边上的中线,为的中点,则A. B.C. D.2.(2018全国卷Ⅱ)已知向量,满足,,则A.4 B.3 C.2 D.03.(2018天津)在如图的平面图形中,已知,,,,,则的值为A. B. C. D.0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545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八 立体几何 第二十二讲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表面积和体积—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八 立体几何第二十二讲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表面积和体积2019年 1.(2019全国II文16)中国有悠久的金石文化,印信是金石文化的代表之一.印信的形状多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形状是“半正多面体”(图1).半正多面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围成的多面体.半正多面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图2是一个棱数为48的半正多面体,它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正方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599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八 立体几何 第二十三讲 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八 立体几何第二十三讲 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019年1.(2019全国III文8)如图,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ECD为正三角形,平面ECD⊥平面ABCD,M是线段ED的中点,则A.BM=EN,且直线BM、EN 是相交直线B.BM≠EN,且直线BM,EN 是相交直线C.BM=EN,且直线BM、EN 是异面直线D.BM≠EN,且直线BM,EN 是异面直线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319   0

2022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1.已知正三角形 的边长为2,那么 的直观图 的面积为( )A. B. C. D. 2.如图所示,一个棱长为 的正四面体,沿棱的四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截去四个全等的棱长为 的正四面体,得到截角四面体,则该截角四面体的体积为( )

夏***子 6个月前 上传192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七讲 抛物线—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七讲 抛物线2019年 1.(2019全国II文9)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A.2 B.3 C.4 D.82.(2019浙江21)如图,已知点为抛物线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上,使得的重心G在x轴上,直线AC交x轴于点Q,且Q在点F右侧.记的面积为.(1)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658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五讲 椭圆—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五讲 椭圆2019年 1.(2019全国1文12)已知椭圆C的焦点为,过F2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若,,则C的方程为A. B. C. D.2.(2019全国II文9)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A.2 B.3 C.4 D.83.(2019北京文19)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且经过点.(Ⅰ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607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六讲 双曲线—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六讲 双曲线2019年 1.(2019全国III文10)已知F是双曲线C:的一个焦点,点P在C上,O为坐标原点,若,则的面积为A. B. C. D.2.(2019江苏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双曲线经过点(3,4),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3.(2019浙江2)渐近线方程为x±y=0的双曲线的离心率是A. B.1 C.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563   0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立体几何(理科)练习题

《立体几何》专题 练习题1.如图正方体中,E、F分别为D1C1和B1C1的中点,P、Q分别为A1C1与EF、AC与BD的交点,(1)求证:D、B、F、E四点共面;(2)若A1C与面DBFE交于点R,求证:P、Q、R三点共线2.已知直线、异面,平面过且平行于,平面过且平行于,求证:∥.FECByZ

l***f 10年前 上传465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四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三十四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四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三十四讲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2019年 1.(2019全国1文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2)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2.(2019全国II文22)在极坐标系中,O为极点,点在曲线上,直线l过点且与垂直,垂足为P.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610   0

近五年(2019-2023)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11 立体几何

近五年(2017-2021)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十一、立体几何一、多选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正三棱柱中,,点满足,其中,,则( )A.当时,的周长为定值B.当时,三棱锥的体积为定值C.当时,有且仅有一个点,使得D.当时,有且仅有一个点,使得平面二、单选题2.(2021·浙江高考真题)如图已知正方体,M,N分别是,的中点,则( )A.直线与直线垂直

蓝郎梦 2年前 上传401   1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二十九讲 回归分析与独立性检验—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二十九讲 回归分析与独立性检验2019年 1.(2019全国1文17)某商场为提高服务质量,随机调查了50名男顾客和50名女顾客,每位顾客对该商场的服务给出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得到下面列联表:满意不满意男顾客4010女顾客3020(1)分别估计男、女顾客对该商场服务满意的概率;(2)能否有95%的把握认为男、女顾客对该商场服务的评价有差异?附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859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二十八讲 统计初步—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二十八讲 统计初步2019年 1.(2019全国1文6)某学校为了解1 000名新生的身体素质,将这些学生编号为1,2,…,1 000,从这些新生中用系统抽样方法等距抽取100名学生进行体质测验.若46号学生被抽到,则下面4名学生中被抽到的是A.8号学生 B.200号学生 C.616号学生 D.815号学生2.(2019全国II文14)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技术先进.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566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七 不等式第二十一讲 不等式综合应用—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七 不等式第二十一讲 不等式综合应用2019年1.(2019天津文13)设,,,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2010-2018年一、选择题1.(2018北京)设集合则A.对任意实数, B.对任意实数,C.当且仅当时, D.当且仅当时,2.(2018浙江)已知,,,成等比数列,且.若,则A., B.,C., D.,3.(2

橘子小小 3年前 上传562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21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09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

藤***孩 4年前 上传671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1二项式定理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1二项式定理

藤***孩 4年前 上传675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0排列与组合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0排列与组合

藤***孩 4年前 上传640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2统计初步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32统计初步

藤***孩 4年前 上传7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