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home doc ppt pdf
请输入搜索内容

热门搜索

年终总结 个人简历 事迹材料 租赁合同 演讲稿 项目管理 职场社交

理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17专题六 数列 第十七讲 递推数列与数列求和—附解析答案

橘子小小

贡献于2020-04-07

字数:14113 关键词: 数学 答案


专题六数列
第十七讲 递推数列数列求
2019 年
1 ( 2019 天 津 理 19 )设 na 等 差 数 列  nb 等数列 已知
1 1 2 2 3 34 6 2 2 2 4a b b a b a     
(Ⅰ)求 na  nb 通项公式
(Ⅱ)设数列 nc 满足
1
1
1 2 2
2
1

kk
n k
k
c nc
bn

    
中 *k N
(i)求数列   221nnac 通项公式
(ii)求  2
*
1
n
ii
i
a c n

 N
20102018 年
选择题
1.(2013 纲)已知数列 na 满足 12
43 0 3nna a a     前 10 项等
A. 106(1 3 ) B. 101 (1 3 )9  C. 103(1 3 ) D. 103(1 3 )
2.(2012 海)设
25sin1 n
nan  nn aaaS  21 10021 SSS  中正数

A.25 B.50 C.75 D.100
二填空题
3.(2018 全国卷Ⅰ)记 nS 数列{}na 前 n 项 21nnSa 6S  _____.
4.( 2017 新课标Ⅱ)等差数列{}na 前 n 项 nS 3 3a  4 10S 
1
1n
k kS
 .
5.( 2015 新课标Ⅱ)设 nS 数列{}na 前 n 项 1 1 11 n n na a S S   __.
6.( 2015 江苏)数列 }{ na 满足 11 a 11  naa nn (*Nn )数列 }1{
na
前 10
项 .
7.(2013 新课标Ⅰ)数列{ na }前 n 项 nS = 21
33na  数列{}通项公式
______
8.( 2013 湖南)设 nS 数列 na 前 n 项 1( 1) 2
n
nnnS a n N    
(1) 3a _____
(2) 1 2 100SSS   ___________.
9.( 2012 新课标)数列 }{ na 满足 12)1(1  naa n
n
n 前 60 项 .
10.(2012 福建)数列 na 通项公式 cos 12n
nan 前 n 项 nS
2012S 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2018 浙江)已知等数列 1{}a 公 1q  34528a a a   4 2a  3a 5a
等差中项.数列{}nb 满足 1 1b  数列 1{( ) }n n nb b a  前 n 项 22nn .
(1)求 q 值
(2)求数列 通项公式.
12.(2018 天津)设{}na 等数列公 0前 n 项 nS()n N{}nb 等差
数列.已知 1 1a  322aa 4 3 5a b b 5 4 62a b b .
(1)求 通项公式
(2)设数列{}nS 前 n 项 nT()n N
(i)求 nT
(ii)证明
2
2
1
()2 2( 1)( 2) 2
nn
k k k
k
T b b
k k n



    ()n N.
13.( 2017 江苏)定正整数 k 数列{}na 满足
1 1 1 1 2nknk nn nk nk na a a a a a ka            
意正整数 n ()nk 总成立称数列 ()Pk 数列.
(1)证明:等差数列{}na (3)P 数列
(2)数列 (2)P 数列 数列证明: 等差数列.
14.( 2016 年全国 II) nS 等差数列 na 前 n 项 1 1a  7 28S  .记  lgnnba
中 x 表示超 x 整数 09 0  lg99 1 .
(Ⅰ)求 1b 11b 101b
(Ⅱ)求数列 nb 前1000 项.
15.( 2015 新课标Ⅰ) nS 数列{}na 前 n 项已知 0na  2 2 4 3n n na a S  
(Ⅰ)求 通项公式:
(Ⅱ)设
1
1
n
nn
b aa
 求数列{}nb 前 n 项.
16.( 2015 广东)数列{}na 满足: 12 1
2242n n
na a na 
    *Nn .
(1)求 3a 值
(2)求数列 前 n 项 nT
(3)令 11ba 1 1 1 1(1 )23
n
nn
Tbann
     ( 2)n≥
证明:数列{}nb 前 n 项 nS 满足 2 2lnnSn .
17.( 2014 广东)设项均正数数列 na 前 n 项 nS 满足
     NnnnSnnS nn 033 222 .
(Ⅰ)求 1a 值
(Ⅱ)求数列 通项公式
(Ⅲ)证明:切正整数       3
1
1
1
1
1
1
1
2211
 nn aaaaaa 
18.( 2013 湖南)设 nS 数列{ na }前项已知 01 a 2 nn SSaa  11 n N 
(Ⅰ)求 1a 2a 求数列{ }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 nna }前 n 项.
19.( 2011 广东)设 0b  数列 na 满足 1ab 1
1
( 2)22
n
n
n
nbaanan




(1)求数列 通项公式
(2)证明:切正整数 n
1
1 12
n
n n
ba




专题六数列
第十七讲 递推数列数列求
答案部分
2019 年
1解析 (Ⅰ)设等差数列 na 公差 d 等数列 nb 公 q
题意 2
6 6 2 6 12 4
qd
qd

 
解 32
d
q

 

14( 1)331 62 32nn
nna n n b          
 na 通项公式    3 1 nna n n b  N 通项公式  32n
nbn  N
(Ⅱ)( i)       2 2 21 1321321941nnn
n n n
na c a b  
数列   221nnac 通项公式    221 9 4 1nn
na c n     N
(ii)    2 2 2 2
1 1 1 1
22 11
n n n n
iii i i i i i
i i i i
ca c a a c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2 1
2 4 3 9 4 12
nn n
ni
i
      

   2 1 1 4 1 4
3 2 5 2 9 14
n
nn n 
      
 2 1 1 *27 2 5 2 12nnnn      N
20102018 年
1.解析∵ 1
1
3nnaa  ∴ na 等数列
2
4
3a  ∴ 1 4a  ∴  
10
10
10
141 3
3 1 311 3
S 
  

选 C.
2.D 解析数列通项知1 25n剟 nN 时 0na … 26 50n剟
时 0na „ 1 26 0aa 2 27 0aa∴ 1 2 50SSS

正数51 100n剟 nN 理 51 52 100SSS 正数正数
数 100
3. 63 解析通解 21nnSa 1n 时 1121aa解 1 1a
2n 时 1 2 221  a a a 解 2 2a
3n 时 1 2 3 321   a a a a 解 3 4a
4n 时 1 2 3 4 421    a a a a a 解 4 8a
5n 时 1 2 3 4 5 521     a a a a a a 解 5 16a
6n 时 1 2 3 4 5 6 621      a a a a a a a 解 6 32a .
6 1 2 4 8 16 32 63        S.
优解 时 解
2≥n 时 112 1 2 1     n n n n na S S a a 12 nnaa
数列{}na 1 首项2 公等数列 12  n
na

6
6
1 (1 2 ) 6312
    S.
4. 2
1
n
n 
解析设等差数列首项 1a 公差 d
1
1
23
434 102
ad
ad
 

解 1 1a  1d 
∴ 1
( 1) ( 1)
22n
n n n nS na d    1 2 1 12( )( 1) 1nS k k k k  


1
1 1 1 1 1 1 1 22[(1 ) ( ) ( )] 2(1 )2 2 3 1 1 1
n
k k
n
S n n n n
       .
5. 1
n 解析 1n 时 11 1Sa  
1
1 1S 
1 1 1n n n n na S S S S    
1
111
nnSS

1
111
nnSS
  

1{}
nS
1 首项 公差等差数列
1 ( 1) ( 1)( 1)
n
nnS        1
nS n .
6. 20
11
解析题意: 1 1 2 2 1 1()()()n n 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1)1 2 1 2
nnnn       
10
1 1 1 1 2 202( ) 2(1 ) 1 1 1 11n
n
nSSa n n n n       

7.解析 n 1 时 1a 1S 1
21
33a  解 1a 1
≥2 时 na 1nnSS 21
33na  -( 1
21
33na   ) 1
22
33nnaa 12 na 
∴{}首项 1公-2 等数列∴ 1( 2)n
8.( 1) 1
16 ( 2) 100
11( 1)32 
解析(1)∵ 1( 1) 2
n
nnnSa   .
3n  时a1+a2+a3=-a3-1
8 ①
4n  时a1+a2+a3+a4=a4- 1
16∴a1+a2+a3=- 1
16 ②
①②知 a3=- 1
16.
(2) 1n  时 11
11
1( 1) ( )2
nn
nnSa
   ∴ 1
1( 1) ( 1) ( )2
n n n
n n na a a     
n 奇数时 1
1
11()22
n
nnaa

n 偶数时 1
1()2
n
na   .

11()2
1()2
n
n
n
n
a
n
 


奇数
偶数
1
1 2
0
n
n
nS
n

 

奇数
偶数

∴ 1 2 100 2 4 6 100
1 1 1 1()2 2 2 2SSS     

100
100 100
11(1 ) 1 1 1 142 (1 ) ( 1)1 3 2 3 21 4

      


9.1830解析证明:
1 41 42 43 44 43 42 42 4 16 16n n n n n n n n n nb a a a a a a a a b       
1 1 2 3 410b a a a a      15
15 1410 15 16 18302S      .
10.3018解析 cos 2
n 周期 4 cos 12n
nan nN
∴ 1 2 3 4 6a a a a    5 6 7 8 6a a a a    …
∴ 2012 503 6 3018S    .
11.解析(1) 4 2a  3a 5a 等差中项 3 5 424a a a  
3 4 5 43 4 28a a a a    
解 4 8a  .
3520aa 18( ) 20q q
1q  2q  .
(2)设 1()n n n nc b b a 数列{}nc 前 n 项 nS.
1
1
1
2n
nn
Snc S S n
   ≥ 解 41ncn.
(1)知 12n
na 
1
1
1(4 1) ( )2
n
nnb b n 
    
2
1
1(4 5) ( )2
n
nnb b n 
    2n≥
1 1 1 2 3 2 2 1()()()()n n n n n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  
231 1 1(4 5)() (4 9)() 7 32 2 2
nnnn     .
设 221 1 137 11() (4 5)()2 2 2
n
nTn    

2 3 11 1 1 1 13 7() 11() (4 5)()2 2 2 2 2
n
nTn   
2 2 11 1 1 1 134 4() 4() (4 5)()2 2 2 2 2
nn
nTn   
2114 (4 3) ( )2
n
nTn    2n≥
1 1b  2115 (4 3) ( )2
n
nbn    .
12.解析(1)设等数列{}na 公 q. 1 3 21 2a a a   2 20qq   .
0q  2q  12n
na  .
设等差数列{}nb 公差 d 4 3 5a b b 1 3 4bd 5 4 62a b b
13 13 16bd 1 1 1bd nbn
数列{}na 通项公式 12n
na  数列{}nb 通项公式
(2)(i)(1) 12 2112
n
n
nS   

1
11
2 (1 2 )(2 1) 2 2 212
nnn
k k n
n
kk
T n n n

         .
(ii)证明:
1 1 2 1
2()(2 2 2) 2 2 2
( 1)( 2) ( 1)( 2) ( 1)( 2) 2 1
k k k k
k k+ kT +b b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3 2 4 3 2 1 2
2
1
()2 2 2 2 2 2 2( ) ( ) ( ) 2(1)(2)32 43 2 1 2
n n nn
k k k
k
T b b
k k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13.解析证明(1) na 等差数列设公差 d 1 ( 1)na a n d  
n 4≥ 时 n k n ka a a  1 1( 1) ( 1)n k d a n k d     
12 2( 1) 2 na n d a    123k 
n n n n n n na a a a a a a       3 2 1 1 2 3+ + + 6
等差数列 na (3)P 数列
(2)数列 (2)P 数列 (3)P 数列

3n  时 n n n n na a a a a      2 1 1 2 4 ①
4n  时 n n n n n n na a a a a a a          3 2 1 1 2 3 6 ②
①知 n n na a a    3 2 14 1()nnaa ③
n n na a a    2 3 14 1()nnaa  ④
③④代入② n n na a a112 中
345a a a 等差数列设公差 d'
①中取 4n  2 3 5 6 44a a a a a    23a a d'
①中取 3n  1 2 4 5 34a a a a a    122a a d'
数列{}na 等差数列
14.解析(Ⅰ)设 na 公差 d 747 28Sa
∴ 4 4a  ∴ 4113
aad ∴ 1 ( 1)na a n d n    .
∴    11lg lg1 0ba      11 11lg lg11 1ba      101 101 101lg lg 2ba   .
(Ⅱ)记 nb 前 n 项 nT 1000 1 2 1000T b b b    
     1 2 1000lg lg lga a a     .
0 lg 1na ≤ 时 1 2 9n  
1 lg 2na ≤ 时 10 11 99n  
2 lg 3na ≤ 时 100 101 999n  
lg 3na  时 1000n  .
∴ 1000 0 9 1 90 2 900 3 1 1893T          .
15.解析(Ⅰ) 1n  时 2
1 1 1 12 4 3 4 +3a a S a    0na  1a 3
2n  时 22
1 1 14 3 4 3 4         n n n n n n na a a a S S a
1 1 1( )( ) 2( )n n n n n na a a a a a      1nnaa 2
数列{ na }首项 3公差 2 等差数列

na 21n
(Ⅱ)(Ⅰ)知 nb 1 1 1 1()(2 1)(2 3) 22 1 2 3n n n n   

数列{}前 n 项
12 nb b b   1 1 1 1 1 1 1[( ) ( ) ( )]2 3 5 5 7 2 1 2 3nn     
11
6 4 6 3(2 3)
n
nn
16.解析(1)题意知: 12 1
2242n n
na a na 
    

3n 时 12 1
222 4 2
aa
时 1 2 3 2
322 +3 4 2
a a a
3 21
3 2 2 2 33 4 (4 )2 2 4
   a
3
1 4a
(2) 1n 时 1 11
12412a
+
2n≥ 时 12 1
2242n n
na a na 
     知
1 2 1 2
122 ( 1) 4 2n n
na a n a  
     
两式相减 2 1 1
12
2 2 2n n n n
n n nna   
   时 1
1
2n na .
检验知 1 1a 满足 .数列{}na 1 首项 1
2
公公数列
1
11 [1 ( ) ] 12 21 21 2
n
n nT 

  


(3)(1)( 2)知 111ba.
2n≥ 时
21
1
121 1 1 1 1 1 12(1 ) (1 )2 3 2 3 2
nn
nn n
Tban n n n



    
1
2 1 1 1 1 1(1 )2 3 1 2nn n n    

1n 时 1 1 2 2ln1 2S < + 成立

2n≥ 时
12
2 1 1 2 1 1 11[ (1)][ (1 ) ]2 2 2 3 2 3 2nS      
1
2 1 1 1 1 1[ (1 ) ]2 3 1 2nn n n    
2 1 2 3 1
11 111 1111 111 2( ) ( ) ( )2 3 2 2 2 2 2 2 2 2nnn         
3 4 1 2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3 2 2 2 2 1 2 2 2n n n nnn         
2
12
111 1 1 1 1 1 121 2( ) (1 ) ( )12 3 2 2 2 21 2
n
nn



    


3
3 2 1 2 1
111 1 1 1 1 1 1 12()()()13 2 2 1 2 2 21 2
n
n n nnn

  

    

11
1 1 1 1 1 11 2( ) (1 ) ( )2 3 2 2 2nnn     
1 1 1
1 1 1 1 1 1()()()3 2 1 2 2n n nnn       
1
1 1 1 1 1 1 12 2( ) (1 )2 3 2 3 2nnn         1 1 12 2( )23 n    .
构造函数 ( ) ln(1 ) 01
xf x x xx   
2
( ) 0 ( ) ( )1
xf x f xx
0+ 单调递增   
( ) ln(1 ) (0) 01
xf x x fx     
ln(1 ) ( )1
xx x
0+ 恒成立   
ln(1 )1
x xx <++
11x n

 2n≥ 11ln(1 )1nn

11ln(1 )2 2 1
11ln(1 )3 3 1
 11ln(1 )1nn

1n  式子相加
 1 1 1 1 1 1ln(1 ) ln(1 ) ln(1 )2 3 2 1 3 1 1nn        
23ln( ) ln1 2 1
n nn  

1 1 12 2( ) 2 2ln23nSnn     
综知 2 2lnnSn .

17.解析(Ⅰ) 22
1 1 1 11 (1) 320 60n S S S S        令
11( 3)( 2) 0SS  
1 1 10 2 2S S a   
(Ⅱ) 2 2 2 2( 3) 3( ) 0 ( 3) ( ) 0n n n nS n n S n n S S n n         
20( ) 0 3 0 n n n na n N S S S n n        
22
12 ( 1) ( 1) 2 n n nn a S S n n n n n   时
1 2 2 1 2 ( )na a n n N     
(Ⅲ) 223 1 3 ( )( )2 2 16 4 4
kkk N k k k k        时
1 1 1 1 1 1
1 1 3( 1) 2 (2 1) 4 4( ) ( )( )2 4 4
kka a k k k k k k
        

1 1 1 1 1
111144( 1)( ) ( 1) 4444
kkkk

         
1 1 2 2
1 1 1
( 1) ( 1) ( 1)nna a a a a a     
1 1 1 1 1 1 1()()1 1 1 1 1 14 1 2 2 3 ( 1)4 4 4 4 4 4nn

      
      

18.解析(Ⅰ) 111111 21SSaanaS  时 10 11  aa
11
1
11
1
1
1 222221 

  nnnn
nn
nnn aaaaS
aa
S
aassan 时
*221}{ 1
1 Nnaqaa n
nn  等数列公时首项
(Ⅱ) nnnn qanqaqaqaqTanaaaT   321321 321321设
1432 321  nn anaaaqT 
式错位相减:

nn
n
n
nnn nnaq
qanaaaaaTq 2121
1)1( 111321 
 
*12)1(NnnT n
n  .
19.解析(1) 1
1
11
1 2 10 0 22
n
n
n n n
nba nna b a a n a b b a


     

令 1
1n
n
nAAab
1
122nnn A Abb  时
21
12 1 1
1 2 2 2nn
nnAb b b b

    
21
21
1 2 2 2
nn
nnb b b b

    
① 2b  时
12(1 ) 2 2 ( 2)1
n
nn
n n
bbbA bb
b
  

② 2 2n
nbA时
( 2) 22
2 2
n
nn
n
nb b ba b
b
   
 

(2) 2b  时(欲证
11
11
( 2) 21 ( 1) 22 2 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b b b b ba nb bb


     
需证 )
1 1 1 1 1 2 12(2 ) (2 )( 2 2 )2
nn
n n n n n n nbb b b bb
           
1 1 2 2 2 2 2 1 1 12 2 2 2 2n n n n n n n n nb b b b b             
21
21
2 2 22 ( )222
n n n
nn
n n n
b b bb b bb

       
12 (2 2 2) 2 2 2n n n n n nb n b n b       
1
1
( 2) 122
nn
n n n n
nb b ba b


   


1
12 2 12
n
n n
bba

   时
综述
1
1 12
n
n n
ba




《香当网》用户分享的内容,不代表《香当网》观点或立场,请自行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该内容是文档的文本内容,更好的格式请下载文档

下载文档,方便阅读与编辑

文档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5 香币 [ 分享文档获得香币 ]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7递推数列与数列求和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7递推数列与数列求和

藤***孩 4年前 上传569   0

高考数学专题-数列求和

 复习课: 数列求和一、【知识梳理】1.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已知成等差,成等比,求.3.分组求和: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4.合并求和:如:求的和.5.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常见拆项: , ,, (理科).6.倒序相加法求和:如

小***库 2年前 上传491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六 数列 第十八讲 数列的综合应用—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六 数列第十八讲 数列的综合应用一、选择题1.(2018浙江)已知,,,成等比数列,且.若,则A., B.,C., D.,2.(2015湖北)设,.若p:成等比数列;q:,则A.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q的必要条件B.p是q的必要条件,但不是q的充分条件C.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D.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3.(2014新课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707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六 数列 第十五讲 等差数列—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六 数列第十五讲 等差数列2019年1. (2019全国Ⅰ文18)记Sn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1)若,求的通项公式;(2)若,求使得的n的取值范围.2. (2019全国Ⅲ文14)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则___________.3.(2019天津文18)设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已知, ,.(Ⅰ)求和的通项公式;(Ⅱ)设数列满足求.4.(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839   0

2015高考数学(理)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6 数列

1.【2015高考重庆,理2】在等差数列中,若=4,=2,则=    (  )A、-1 B、0 C、1 D、6【答案】B【解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选B.【考点定位】本题属于数列的问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名师点晴】本题可以直接利用等差数列

s***i 12年前 上传601   0

2015高考数学(文)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6 数列

1.【2015高考新课标1,文7】已知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为的前项和,若,则( ) (A) (B) (C) (D)【答案】B【解析】∵公差,,∴,解得=,∴,故选B.【考点定位】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名师点睛】解等差数列问题关键在于熟记等差数列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利用方程思想和公式列出关于首项与公差

m***8 9年前 上传571   0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6等比数列

理科数学历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附答案解析之16等比数列

藤***孩 4年前 上传698   0

高考数学数列大题训练50题

高考数学数列大题训练50题1 .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满足,.(1)求{}的通项公式; (2)求和Tn =.2 .已知数列,a1=1,点在直线上.(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函数,求函数最小值.3 .已知函数 (a,b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P(1,)和Q(4,8)(1) 求函数的解析式;(2) 记an=log2,n是正整数,是数列{an}的前n项和,求的最小值。4 .已知y=

z***u 1年前 上传336   0

高考数列压轴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高考数列压轴题 一.解答题(共50小题)1.数列{an}满足a1=1,a2=+,…,an=++…+(n∈N*)(1)求a2,a3,a4,a5的值;(2)求an与an﹣1之间的关系式(n∈N*,n≥2);(3)求证:(1+)(1+)…(1+)<3(n∈N*)2.已知数列{xn}满足:x1=1,xn=xn+1+ln(1+xn+1)(n∈N*),证明:当n∈N*时,(Ⅰ)0<xn+

徐***计 2年前 上传482   0

高考数列专题练习(汇总)

 数列综合题1.已知等差数列满足:,,的前n项和为. (Ⅰ)求及; (Ⅱ)令bn=(),求数列的前n项和。2.已知递增的等比数列满足是的等差中项。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是数列的前项和,求 3.等比数列为递增数列,且,数列(n∈N※)(1)求数列的前项和;(2),求使成立的最小值.4.已

花***0 2年前 上传397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三十讲 概率—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 概率与统计第三十讲 概率2019年 1.(2019全国II文4)生物实验室有5只兔子,其中只有3只测量过某项指标,若从这5只兔子中随机取出3只,则恰有2只测量过该指标的概率为A. B.C. D.2.(2019全国III文3)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随机排成一列,则两位女同学相邻的概率是 A. B. C. D.2010-2018年一、选择题1.(2018全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864   0

高考数学题库精选核心考点大冲关专题演练20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

考点20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考点分类】热点一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理科】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______.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Ⅰ) 求的值;(Ⅱ)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Ⅲ)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有.

3***3 12年前 上传659   0

数列

1. 数列基本问题(一)基础小题1. 在正项等比数列中,为其前项和,,,则 . 2.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3 = 4,a7 =,则a4 + a6 = .或 - 11-4. 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1 = 2,a2 + a3 = 13,则a4 + a5 + a6 = ____.11-5. 正项等比数列{an}的前n项积为Tn, 且= 32,则

千***明 12年前 上传462   0

数列

1. 已知数列是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是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Ⅰ)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求整数的值;(Ⅱ)在(Ⅰ)的条件下,试问数列中是否存在一项,使得恰好可以表示为该数列中连续项的和?请说明理由;(Ⅲ)若(其中,且()是()的约数),求证:数列中每一项都是数列中的项.解:(Ⅰ)由题意知,,所以由,得……3分解得,又为整数,所以………………………………………………

郭***蝈 10年前 上传466   0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13__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难点13 数列的通项与求和数列是函数概念的继续和延伸,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可以看作项数n的函数,是函数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数列以通项为纲,数列的问题,最终归结为对数列通项的研究,而数列的前n项和Sn可视为数列{Sn}的通项。通项及求和是数列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与数列极限及数学归纳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考对数列问题考查中的热点,本点的动态函数观点解决有关问题,为其提供行之

k***o 11年前 上传534   0

数列极限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起数列极限的准确概念,熟练收敛数列的性质;2.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列收敛性的判别法以及求收敛数列极限的常用方法,会用数列极限的定义 证明数列极限等有关命题。要求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 概念.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界和无穷小数列等有关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的 定义证明有关命题,并能运用 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定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理解并

w***0 9年前 上传683   0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12__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

难点1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是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引申.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解题,往往可以回避求其首项和公差或公比,使问题得到整体地解决,能够在运算时达到运算灵活,方便快捷的目的,故一直受到重视.高考中也一直重点考查这部分内容.●难点磁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30,前2m项的和为100,求它的前3m项的

g***0 10年前 上传530   0

23个典型的数列专题

23个典型的数列专题解答1、等差数列中,前三项依次为,求:解:由等差数列中项公式得:,则:.首项为:,公差为:;则数列通项为:. 故:.由等差数列公式就可以通解.2、前100个自然数(1到100)中,除以7余2的所有数之和S是?解:这些数构成的数列为:;在100之内,n的最大数m为:,即;这些数之和S为:余数是常数的问题要转化为等差数列问题.3、在等差

T***n 11年前 上传481   0

初中数学复习专题:求数列通项方法汇总

5.1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总结<教师备案>.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取其通项公式是数列中一类常见的题型,这类题型如果单纯的看某一个具体的题目,它的求解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构造的技巧性也很强,但是此类题目也有很强的规律性,存在着解决问题的通法,本讲就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几类题型从解决通法上做一总结,方便于学生学习,不涉及具体某一题目的独特解法与技巧..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注

小***库 3年前 上传615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十五 不等式选讲第三十五讲不等式选讲—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十五 不等式选讲第三十五讲 不等式选讲2019年 1.(2019全国II文23)已知 (1)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2)若时,,求的取值范围.2.(2019全国1文23)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abc=1.证明:(1);(2).3.(2019全国III文23)设,且.(1)求的最小值;(2)若成立,证明:或. 2010-2018年 解答题1.(2018全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753   0

数列部分教学与测试

数列的概念一、基础训练1. 已知数列对一切都有成立. 若,则 2(周期)2. 若,则数列的单调性为_______. 单调递减数列3. 若,则数列的前102项和为________. 0(周期性)4. 若,,,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5. 已知数列的图象是函数的图象上当取正整数时的点列,则其通项公式为______.6.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则457. 若

C***e 8年前 上传603   0

知识清单——数列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般数列概念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分有穷、无穷、增值、递减、摆动、常数数列等.通项公式数列中的项用一个公式表示,前项和简单的递推数列解法累加法型解决递推数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即转化为两类基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解.累乘法型转化法待定系数法.比

w***6 11年前 上传450   0

2013年高考数学压轴题突破训练-数列(含详解)

高考数学压轴题突破训练:数列1. 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分别为方程,(是正整数)的两根. w(1)求的通项公式;(2)求之和;(3)对于以上的数列{an}和{cn},整数981是否为数列{}中的项?若是,则求出相应的项数;若不是,则说明理由.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数列的前n项和为,点均在函数的图像上.(Ⅰ)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

f***飞 11年前 上传544   0

2019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数列课件及练习

2019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数列课件及练习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 1.(2018江苏溧水中学月考)等差数列{an}前9项的和等于前4项的和,若a1=1,ak+a4=0,则k=    .  2.(2018江苏苏州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在等比数列{an}中,a3=2,a4a6=16,则(a_7 “-“ a_9)/(a_3 “-“ a_5 )=    .  3.(2018江苏南

焦***宝 5年前 上传1333   0

文科数学2010-2019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七讲 抛物线—后附解析答案

专题九 解析几何第二十七讲 抛物线2019年 1.(2019全国II文9)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A.2 B.3 C.4 D.82.(2019浙江21)如图,已知点为抛物线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上,使得的重心G在x轴上,直线AC交x轴于点Q,且Q在点F右侧.记的面积为.(1)

橘子小小 4年前 上传659   0